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因此,今年考生在今后面对高校的选拔录取时,拿出的成绩单不再仅仅是由高考各科目分数累加而形成的总分,每个同学还同时有一份完整的、客观记录高中三年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考后填志愿首次实施,考生获得更多选择权利
在今年高考之后,待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启动之时,“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也将第一次实行。
高校招生如何“既看分、又看人”,悬念即将揭晓。以备受考生关注的高校综合评价改革试点为例,早在去年年底,参加2017年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沪上9所高校已悉数公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在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学校已经明确表示,今年将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作为专家初审的材料,学生不需要再单独向校方提供综合评价材料。而华东师范大学则明确表示,在普通高考录取环节,学校在严格遵照今年学校招生章
程规定的专业录取原则的前提下,将把考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报告内容作为专业调剂录取的重要依据。
而对今年的考生来说,在完成这三天的考试后,还有很多全新的体验在等待着他们。今年是上海第一次实施考后填报志愿,这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意味着新一轮的主动选择。在高考出分后,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成绩,选择理想的学府,这既是考生面临的新一轮的主动选择,也意味着考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是新高考带给考生的又一个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