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发布的《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故宫博物院供图)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上世纪40年代的峥嵘岁月中,北京城中轴线呈现出怎样的面貌?6月2日下午,故宫研究院在建福宫花园举行学术工作发布会,发布重大古建筑文献整理项目成果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该项目的整理出版对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群的保存、研究、修缮、复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716幅实测图首次公开
这批古建资料的命运辗转而曲折。
1941年,为预防北平古建筑遭战火焚毁,由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谋划,建筑师张鎛主持,测绘者们在战乱中历时四年绘制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城中轴线主要古建筑实测图,共704幅。单霁翔告诉记者:“这是20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建筑空前规模的测绘活动,将北京城中轴线建筑从南到北逐一系统地测绘下来,为后代留下了真迹。”
这批图纸原藏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其中50幅远赴台湾展览后滞留台湾。上世纪60年代,国家将其中有关紫禁城建筑的355幅图纸拨给故宫博物院收藏。本次整理过程中,除654幅实测图外,还纳入了清华大学珍藏的营造学社1940年代绘制的故宫古建筑测绘图62张。分藏三地的716幅同时代北京城中轴线实测图首次合璧亮相,在图纸文献整理出版上创造了一个范例。
细看这份珍贵的图集,既有空间构成表达,也有总立面的渲染。宫苑广场有总平面、总立面和总剖面,单体建筑有平面、立面、剖面和大样图,标注有详细的尺寸和材料、做法。全部数据均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用墨线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级橡皮纸上,图纸完整、数据精确、制图精美,堪称中国古建测绘图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传承建筑设计理念具有科学价值。
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完整的一套记录,《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整理项目初议于2005年,2013年10月故宫研究院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正式启动该项目。
“让古老故宫插上时尚研究翅膀”
在2日举行的学术会议上,故宫方面同时宣布成立钟表研究所、宫廷原状研究所、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5所研究机构,并设立金砖研究室、简牍研究室。单霁翔指出,自2013年10月揭牌成立以来,故宫研究院不断迈出探索的发展步伐。目前,故宫研究院具备一室二十所的机构规模,涵盖了器物、书画、戏曲、法治、历史、考古、工艺、园林、技法等学术领域,彰显了故宫在这些领域的学术特色与研究优势。
近年来,随着“修文物”系列影视作品的推出,故宫里的修复师们也成为“网红”,此次故宫宣布成立自己的影视研究所,并将与文物南迁研究所联手,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年的时间节点上创制影视作品,试图“让古老的故宫插上时尚的研究翅膀”。
其他研究所也逐一发布规划,单霁翔介绍,与苏州金砖博物馆合办“金砖研究室”,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挂牌故宫研究院的“简牍研究室”,彰显了故宫与院内外专家共谋发展的胸怀。宫廷原状研究所将致力于还原历史,“故宫的每一项修缮都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研究和调研,近年来,故宫实现了寿康宫原状陈列,宫廷原状研究所也将对未来养心殿的规复旧制产生推动作用。”他进一步指出,“故宫还藏有大量西洋钟表,每一架的修复都具有学术意义,成立钟表研究所将致力于使古代钟表也成为学术沟通、文化交流的渠道之一。”而借“2016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契机成立的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将从学术文化角度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本报北京6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