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是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年轻的女医生,自从上海市卫计委实行基层医院“1+1+1”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以来,一直以“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作为自己的信念,在社区医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凭借自己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获得了社区居民的深深的信任。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袁医生建立了自己家庭医生工作群,积累了众多粉丝。
今年4月初,延吉社区卫生中心承担了杨浦区疾控中心的肺癌早筛项目,采用大数据智能软件进行筛查。筛查工作开始后的第二天上午,袁医生就收到了管理员推送的通知:在袁医生筛查的居民中发现了一例高危用户H女士,年龄只有38岁!袁医生接到通知后,心里非常着急,这位用户是在自己这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居民,因长期的工作接触,彼此建立了深深的感情。于是袁医生赶紧翻出H女士的健康档案,在了解基本健康信息后,拨通了她的电话……
肺部小结节,H女士胸中的痛
H女士,今年38岁,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对H女士来说,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自从去年单位体检发现右肺下叶有个7mm的结节,H女士平静美好的生活状态就被打破了。当时医生对H女士结节性质的结论很模糊,只是建议密切随访。这之后,H女士陆续询问了很多医生,但每个医生的说法不尽相同,良恶性无法明确判断,于是弄得她没了方向,这个肺部小结节便成了H女士心中的痛。今年年初,H女士再次做了个CT,看到报告时,发现结节已经长到了12mm,内心更加觉得不安,又去医院咨询了一些医生,但还是不确定结节性质到底如何。
4月份,当自己的社区医生袁佳推荐她用线上肺癌早筛软件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分别用去年和今年的数据进行了测试,前后结果竟然有了很大的不同:去年测出的结果是结节恶性概率为1.23%;而根据她今年的数据测试,结节恶性概率竟然达到了为5.41%,是去年的4倍多!看到前后数据的对比,H女士心里虽然有些打鼓,但也不确信这个软件到底有多少准确性。没想到在测完第二天就接到了袁医生的电话,当得知自己的结节恶行概率很高以后,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突然觉得令人避之无不及的癌症竟然和自己如此接近。
H女士听从了袁医生的建议,立刻到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经过专家的初步诊断,和大数据软件预测的结果一致,认为H女士肺部结节的恶概率很高。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胸腔微创手术,手术结束后,一家人怀着无比紧张焦虑的心情等着病理结果,当看到病理报告显示是:IA1期微浸润腺癌,一家人悬着的心稍微落下了地。
大数据检测,让肺癌不再那么可怕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博士介绍说,关于肺癌早期诊断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共识早已明确,可惜的是“痰细胞+胸片”这种曾被寄予厚望的肺癌早期筛查模式最终被证实不能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因而不被推荐。
对于一个肺癌患者来说,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肺癌早期筛查软件在IA期就确诊,是很少见也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们临床上IA期肺癌患者比例不超过肺癌手术病人的5%,70%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III/IV期)。IA期的病人经过合理治疗,10年生存期可以超过90%,临床上视同治愈,而中晚期的肺癌五年存活率不超过15%。也就是说,患者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会比中晚期的存活率提高8倍!
对于一名医生来说,遇到这样的患者,在治疗中会感到十分欣慰。因为H女士的肺癌分期非常早,年纪又轻,手术后一般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疗,其后期抗癌成本非常低,而中晚期患者手术后则需做辅助化疗或者放疗。众所周知,对于一个肿瘤患者来说,放化疗将要曾受怎样的身心痛苦。
H女士出院后,很快和袁医生取得了联系,在告知病理结果的同时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如果不是因为袁医生及时推荐“肺常好”给自己进行测试,就不会这么快去上一级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这次早筛的发现,不但大大减轻了H女士抗癌治疗身体所曾受的痛苦,还大大降低了治疗所需的费用。这次与肺癌的交锋,H女士体会到了重生的感觉,她不禁感叹:每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日子,都是生活的馈赠。
相信这一人工智能早筛软件在杨浦区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同时在每一位像袁医生一样认真负责的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会让更多的肺癌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及更高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