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母亲”陪孩子进行亲子黏土DIY制作。 顾昔摄
文汇网讯(记者 李静)4年前张雯10岁,妈妈过世,上小学三年级的她搬去川沙新镇跟爷爷奶奶同住,很少言语,也很少笑。没多久,川沙新镇妇联来了一位 “新妈妈”与她结对,自那时起到现在读初中预备班,“新妈妈”每周都来看望小雯,陪她说话、写作业,送文具和衣物;节假日带她出门活动或游学,一路相伴。
日前,又来了一位陪读阿姨和小雯结对。今后,陪读阿姨每月为小雯单独补习两次以上,平时用微信、QQ和电话指导她功课,为她答疑。这两年,爷爷奶奶辅导小雯功课越来越吃力,这份“及时雨”让小姑娘和爷爷奶奶心里放下一块大石头。
“新妈妈”和陪读的阿姨都是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妇联“邻家母亲”项目的爱心志愿者。2013年3月,川沙新镇86名基层村居和镇妇联干部组成“邻家母亲”团队与91名“失母”或单亲孩子结对,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刻送关爱,为这些似“断线风筝”的孩子续上母爱这根亲情之线。2016年3月8日,“邻家母亲”又招募了30多个单位、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亲邻慈母联盟”,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结对,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日前,又有首批40多位陪读志愿者加入爱心队伍,他们多数来自本市教育界,将为学习上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一对一的支持和辅导。
花时间陪伴,关注孩子性格成长
“邻家母亲”成立时,91名孩子之中最小的不到2岁,最大的几个12岁,现在大的已上了高中和职校,集体活动时可以帮着照顾弟弟妹妹了。“邻家母亲”发起人、川沙新镇妇联主席王春辉介绍,“当初家访时,看到很多孩子窘迫的生活环境和不太乐观的情绪状况,很多妇联干部就再也迈不开脚、走不开了,决心帮一把。”
最初,除了物质上的帮助,“邻家母亲”用很多时间陪伴孩子。4年间,“新妈妈”定时找结对的孩子谈心聊天,周末、节假日、孩子生日等特殊时间都会陪他们去图书馆和书城看书、买书,进城市规划馆感受城市变迁,多次到博物馆参观,到公园做游戏、野炊聚餐……从最初的生分、尴尬,到逐渐熟识、亲密,孩子们如今跟“邻家母亲”已是无话不谈。
很多孩子曾亲眼目睹家庭的变故,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压抑、自卑和悲观等负面表现。“邻家母亲”常常小范围地把“新妈妈”和结对的孩子聚起来,围绕一个个专题进行讨论,让大家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互相开解。还请心理学专家开心理沙龙,引导孩子们探讨成长、烦恼、人生意义等话题,指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大小问题;还请了各路大咖来上有趣的课程,丰富他们的生活和见识。
变化确实在孩子的脸上、言辞间和举止上慢慢浮现:首先是性格,现在他们凑到一起都会叽叽喳喳地交流,话多了,也乐观活泼了,久违的纯真笑容又回来了;其次是文明礼仪,孩子们言行举止更加温和有礼。不仅如此,孩子们成了社区里忙碌的小义工,跟着“新妈妈”到独居、大病和先进老人家看望老人,为老人们读书、表演、送礼物,陪老人聊天。
招募专业陪读志愿者助力孩子学业
最近,很多孩子和爷爷奶奶反映,孩子的功课没人辅导,又没能力找补习老师。“邻家母亲”便用几个月的时间走访川沙中学等教育机构,招募合适的“邻家老师”担当孩子们的陪读志愿者。这得到教育界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前期筛选出40位作为第一批志愿者,指导高年级的孩子们学习。
今年上初二的朱林(化名),父亲早逝、母亲离家出走,她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朱林学习很刻苦,其他成绩一直很好,只有英语是“短板”,一直上上下下不稳定,她很焦虑,爷爷奶奶也跟着干着急。这次,川沙妇联为朱林介绍了市重点高中的一位英语教研室主任与她结对,重点为她补习英语,“现在可以冲刺更好的高中了!”小姑娘自信地说。
川沙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徐永芳说,“那么多‘邻家母亲’、‘邻家父亲’、‘邻家姐姐’、‘邻家哥哥’关爱孩子让人感动,这次老师们报名非常踊跃,我们都是陪读志愿者的后备力量。”据了解,川沙中学即将负责对入选的陪读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明确辅导要求,增强志愿者责任,为孩子的学习助力护航。
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大日子,“邻家母亲”们又开始忙碌了,她们将陪着“亲邻慈母联盟”成员,节前再次家访特困孩子,为他们送去节日关爱;并准备节后的交流会,梳理孩子们的需求以制定下一步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