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有一批年轻人,他们在大学期间暂别校园,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德国、坦桑尼亚、危地马拉等地,入驻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总部秘书处、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体验多元的语言、文化和环境,感受在全球化的今天,身为地球村的村民,该如何参与全球治理。
这些年轻人以“中国大学生”这一身份,站上国际多边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贡献中国年轻人的智慧。
“去看更大的世界,去接触更多人”
今年2月,复旦大学研二学生秦杨依然收拾行囊,从他交流所在地日本神户大学直接飞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开始实习。这是他初次到国际组织实习,但在本科和硕士时期,他的多名同窗已有相似经历。
秦杨依然产生“去国际组织实习”的念头,源于大一下学期的 《国际法》课堂上,任课老师秦倩不经意的一句话———“大家都可以申请去联合国实习”。这对原本醉心于支教的他来说,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到联合国去实习,意味着感受更大的世界。
秦杨依然曾在去年寒暑假分别赴四川达州市和西藏日喀则市的两所小学践行公益心愿。服务过我国欠发达地区后,他萌生了更大的愿望:投身联合国去看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在曼谷实习时,他搜集并系统整理了成人学习特点、教师自我激励与发展、社区动员与支持网络建设及互动式教学方法等资讯,与同事合作建立了成人教师教育扶助平台,专为深入山区开展成人教育与文盲扫除工作的东南亚教师提供支持和服务。
复旦大学研二学生陈昱颖,本科时期修读外交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硕士期间攻读国际发展和国际公共政策硕士双学位的专业熏陶,让她渴望去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去年5月,陈昱颖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新闻部下属的新闻和媒体司实习了四个月。
在陈昱颖看来,这份实习不但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动态和讯息,而且亲历联合国的重要事件和活动,着实令她开了眼界。比如,联合国新任秘书长选举期间,她亲身参与了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高规格的HR面试”的逐字记录和微博直播,从而对辩论中提到的多项议题,如安理会改革、难民问题和性别平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大的社会议题,最终都是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巩辰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办事处实习了10个月,他对国际组织实习的经历,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琐碎。
因为现实中的国际组织工作面对的更多是琐碎小事,“再大的社会议题都需要拆分为一个个小问题,逐个解决”。
巩辰卓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做和农村广播相关的项目支持。
在坦桑尼亚,广播是大部分农村仅有的传播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他们会向当地民众进行一些和性别平等、和平投票和选民教育、文化保护相关的培训。
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他时常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比如,全力推进一个项目时,却要在签字、审批等繁琐流程上耗费很多时间。他开始思索能否做出一些改变。当时,巩辰卓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任何入职培训资料,需要新员工一点点摸索。于是,在工作之余,巩辰卓主动完成了一份23页厚的“员工入职手册”,临走前还做了20多个小视频,系统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内部流程。
回顾那段日子,巩辰卓直言:“那边的日子有点苦”———好多个晚上会突然断电,风扇停止运转,他只能“躲在蚊帐里思考人生”。但正是这种时候,他切身感受到来坦桑尼亚的意义:如果你不走出来,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个地方,95%的农村人口生活在没有电的家中,即便在城市里,停电也是司空见惯的小事。
陈昱颖也说,在琐碎日常中,她最难忘的经历是,联合国职员大多接受过精英化的教育训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业经验。比如,她的某位同事曾在中东和非洲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十几载,还有一些人有着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或者曾在知名企业或学术界浸润多年。“每个人走上国际组织的道路不同,这让我看到了职业道路的多样性,也让我明白,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和迷茫消磨掉内心的热情,以及对职业的热爱。”陈昱颖说。
“青年人对推动全球治理有使命和责任”
国际组织的多元环境和包容文化赋予了年轻学子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重要的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青年人推动全球治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陈昱颖对实习中接触到的那一串串全球难民人数、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人数、战争冲突伤亡人数等数字印象深刻。
在联合国,她看到了世界上亟需解决的发展和人道主义危机。由此更加意识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快速重组,全球化让人类的福祉和困难更加紧密相连。
曾在德国汉堡终身学习研究所实习的复旦学生范衍表示,在八小时工作之余,他曾在汉堡小镇的教堂里与中东难民面对面交流,这是他第一次用眼睛、耳朵和心灵感受过去只能在报纸上读到的难民的苦难。
另一名学生向晨在中美洲危地马拉社会企业家实习时也有类似经历。在这个尚未与中国建交的中美洲国家,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一起致力于克服当地皮肤传染病、治安问题和语言障碍“三座大山”,对国际发展问题有了切身体会和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虽然越来越多青年人意识到了站上国际多边舞台的重要性,但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在未来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国际组织输送优秀的新人,是国内高校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