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博物馆内,观众在里斯本世博规划图前凝神细看。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记者 黄启哲
1厅的“水晶宫”与7厅的“缤纷世博”,谁是世博会博物馆的“人气王”?讲解服务与配套餐饮,哪个是“刚需”?风景这边独好的“云厅”和特效电影,哪个会是未来焦点?亟需完善的观展体验里,出乎馆方预料的有哪项?
距离本月1日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已有一周,7天里接待观众超过2.5万人次,本地观众占到近八成。昨天适逢周一闭馆,馆方细细梳理800多份调研问卷:“精彩”“有趣”“长知识”是高频词;1厅的水晶宫模型、巴黎全息剧场,2厅的“进步的里程碑”3D打印模型,5厅的“世界文明的盛会”沙盘模型和7厅“缤纷世博”等是人气展项。
不过,在“满意”与“受欢迎”之外,运营方更关注的是“哪些展项容易被错过”和“哪些服务与设施可以改进”。就拿展厅的光线来说,刚开馆时,工作人员注意到不少观众会在展厅用手机拍照,可展厅光线较为昏暗,成像效果不甚理想。所以馆方已经逐步将展厅的灯光亮度从30%上调至50%。这20%“点亮”了观者留存在手机里的影像记忆,而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布展、设施提升,则为世博会博物馆“点亮”了人文视野。
每一件容易被错过的展项,都考验着布展策略
“受欢迎”对应的便是“遗憾错过”,与其说是展品未能引起观者兴趣,倒不如说应该如何让展项拥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这挑战着布展人的智慧与巧思。
比如2厅以“进步的里程碑”为主题的展项,30组3D打印仿真模型与8个卡通影片联动,色彩斑斓生动有趣,吸引观众频频驻足,成为人气点。就在这个展项的对面,5组世博场地模型同样颇具看点:1873年维也纳、1880年墨尔本、1893年芝加哥、1910年布鲁塞尔以及1915年旧金山这五届世博会的场地模型,通过与墙幕投影联动反映着主办城市与世博会间的对话———每一届世博会的城市规划、建筑和设计等都会在主办城市留下印迹,而城市也通过其独特的气质与人文风貌赋予每一届世博会不同主题。当透明模型中的不同区域亮起,屏幕便会显示详细的图片视频说明,邀观者共同畅想未来理想的城市模型。当观众流连于缤纷的3D打印模型时,如何让他们注意到身后的精彩,是世博会博物馆尝试破题的重点之一。
世博会博物馆运行一周来,向参观者发放导览折页近2万份,如果按照每人次拿到1份来算,八成的参观者倾向于有目的地观展,而并非走马观花地逛一圈。加之最受期待的“云厅”和特效影厅将分别于5月20日和7月1日开放。前者为空中特展厅,分批次向观众开放,后者则将每日播放8场 《世博奇妙旅行》,以售票方式对外开放。如何帮助观者更好地掌握信息,不错过各个展厅的内容,除在布展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之外,在观展中引入专业的导览,也成为观者的“刚需”。据悉,世博会博物馆正陆续加大讲解员的投入,让观者“看得了热闹”更“看得懂门道”。
发出问卷收集观者所求,不断刷新服务项目
调研问卷不仅关注展项的受欢迎程度,收集、整合、采纳参观者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世博会博物馆开放服务部副部长戴晓琍告诉记者,不论反映的情况有多“小众”,都是值得馆方重视的建议。比如场馆虽已实现无障碍电梯全覆盖,但从无障碍电梯对接到普通观展动线,目前仍靠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人工引导。未来是否有更合理的对策来应对大客流,这是可提升的空间。
“只要观众有所求,我们都会一一纳入考量范围。”戴晓琍说。大到在室内18处增设休息座椅,提供商业设施和周边文创产品;小到调整展厅内标牌,在平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放大标识的字体;甚至是在多媒体展项播放后增加通道照明灯光,为热衷拍照、晒图、发朋友圈的观众做好“环境美颜”,都是在运行一周后,工作人员在穿梭如织的观者人群中捕捉到的细节与反馈。
人性化的服务已日渐成为布展美学的一部分。据悉,马上就要“上线”的新服务举措包括:临时座椅将被替换成与展架、展具风格统一的座椅;“云厅”开放后,每天提供现场取票600张;至于许多观众喜爱的自拍杆,也不会“一刀切”拒之门外,而是在非拥挤的时段、区域酌情放开,尤其是当观众结束观展步出8厅,眼前的12米平台区域正是自拍胜地,怎么忍心让观众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