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尔(右一)在月季展区给游客作讲解介绍。本报记者李静摄
■本报记者 李静
“五一”小长假三天,天气晴好。辰山植物园里,800多个中外月季品种共同构筑了5万平方米花海。忙碌的工作人员中,有两位特别显眼:一位是辰山植物园特别顾问、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原园长、植物学家万吉尔,另一位是67岁的母泽林老先生,他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辰山植物园“市民园长”。
聘请行家里手与热心市民担任“市民园长”,是上海园林界正在兴起的风潮。辰山植物园是其中的“头啖客”。园长胡永红说:“市民园长中,既有万吉尔这样的‘大咖’,能够拓展辰山植物园的国际视野和科研水平,也有母泽林这样的志愿者,能让我们更直接地倾听游客意见。”
“植物关”治水效果显著
昨天上午十点多,辰山植物园进园人数已近万人。万吉尔请懂英文的同事一起到园区各处走走,给市民游客讲讲花的故事。站在爬满花架的月季、玫瑰、红枫和枫叶状花坛之前,万吉尔不厌其烦地给游客介绍“花的语”和“园的意”,“植花造园是对明天的期许和信心”。他也会不时驻足向游客讲解月季的历史和植物特性,引来游客认真聆听。
昨天正是万吉尔被聘为辰山植物园总园艺师、特别顾问整整三周年的日子。2014年,在蒙特利尔植物园工作了32年的万吉尔退休。因与上海植物学界有着多年合作,他来到辰山植物园继续从事人工湿地和植物园艺等方面的研究。这位“洋园长”一上任,就联合辰山植物园、蒙特利尔植物园、蒙特利尔大学和法国南特矿业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植物净化水体、人工湿地生态调整技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植物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他主导了3项科研项目,正在申请立项的还有2项。
去辰山植物园游览的市民游客可能发现了,园内的水体相较于周边沈泾河和辰山塘等处的水更清澈。这便是万吉尔主持的低污染地表水植物修复的效果。2015年初,万吉尔团队在辰山植物园西面的3号门旁建了一片千余平方米的试验田,种植多种水生植物以净化水体。周边河道引进的水体进入园区前,都要经过这一道植物关,滤去其中的氮、磷、钾等物质;而园内约40万立方米的水体每个月都会在此系统中自循环一次。
经过近三年的治理,园内水体的能见度已可达半米到1.5米不等,总氮、总磷、氨氮等指标基本维持III类水的标准,明显优于其它城市景观水。初步测量,每月打捞的沉水植物可以带走496千克氮和93千克磷。再力花、芦竹、香蒲、千屈菜、芦苇、莎草等水生植物已证明对水体净化有显著效果。这一技术虽然过程缓慢,但更加环保,成本低廉,效果持久,是中小河道水环境整治的优选。
做科普头头是道底气足
辰山植物园的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第一天2.7万余人次入园,第二天超1.4万人次,第三天2.06万人次。“市民园长”母泽林在巡园时不断提醒游客:“不要挤,文明观赏,不踩不摘……”一路上,有游客找洗手间、饮水处、景点、餐厅等,他都会停下来耐心给他们指点方向,还不时在纸上、手上画地图指路。临近中午,太阳正烈,母泽林被晒得脸通红,但每次游客满意地走开,他都满脸自豪。
母泽林是医务工作者,退休后因为爱好园艺参加了辰山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担任队长。今年2月,他被聘为辰山植物园“市民园长”。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守在园里,即便是游园淡季,他每月也会在园里待上8至10天。“医院和公园都是服务型单位,有很多共性。”母泽林性格温和,讲话慢条斯理,“平时我们引导、服务游客,多倾听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园方。巡视中如果发现管理和硬件上的不足,也会及时提出。”
让这位“市民园长”开心的是,园方定期请专家给他们“补课”。遇到游客询问时,他们的底气就更足了,植物学知识讲得头头是道,受到游客称赞,心里美滋滋的。“连自己家的花也养得更好了。”母泽林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