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CFP
风向
3月17日,距离2016年跨境电商实行新税制、即业界所称的“48税改”一周年之际,商务部表示,为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平稳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阶段保持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模式总体稳定,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暂按照个人物品监管。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政明确了跨境电商的监管标准按照个人物品进行,不再受制于通关单,这也就意味着从检验检疫这块,已经为跨境电商松了绑。在蛰伏近一年后,跨境电商行业终于迎来重大利好,一度消沉的市场人气已经重新汇聚。而对消费者而言,通过门槛降低,流通效率提高,消费者将受益于市场竞争,享受到更低的价格。
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 《2016-2017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 显示,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 (含零售及B2B) 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是2013年的2倍多,海淘用户规模达到4100万人次。
报告分析称至2018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交易量的上升跟海淘用户规模的上升密不可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达到0.41亿。至2018年,中国海淘用户预计将达到0.74亿。2016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增速达到78.3%。
张斌
跨境电商告别“野蛮生长”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48税改”是“定税制”,明确了跨境电商的税制和合法地位,淘汰了过去因为免税产生的泡沫,打击了不平等竞争;今年3月新政是“定标准”,明确监管标准,有利于刺激消费。通过“税”和“检”这两个环节,让国家利益和民生需求得到统一,为跨境电商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去年“48税改”,难倒跨境电商企业的并非税制,而是通关单,通关单决定了商品的准入门槛,要求跨境电商商品按照国标检验检疫,导致很多海外商品进不来。
“跨境电商不同于一般贸易商,境外合作渠道较多,有的不一定是商品生产方,因此提交不了原产地证明,这会卡死多数跨境电商海外货品的过关。”一位跨境电商高管表示。所谓通关单,是指由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入境货物通关单,对列入《检验检疫法检目录》的商品,采购者需提供包括原产地证书和检验检疫证书等材料,化妆品、保健品等商品还须在食药监总局注册备案。企业完成报检获得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通关单后,才能向海关进行报关。问题在于,目前很多跨境电商平台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为海外“扫货”,即采购团队或买手在海外商超、卖场等大量购买商品,或者平台并未和品牌方而是和品牌的渠道方签订合同,这种模式下跨境电商只能拿到商品的销售发票,无法取得原产地证及合同等单证。
个人物品监管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放开了跨境电商的监管限制,降低了贸易壁垒,有助于流通效率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广。同时,因为门槛降低,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入,在市场竞争调节下,消费者依然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商品价格,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业内普遍认为,3月新政的出台,进一步印证了政府对于跨境电商的发展思路,即倾向于有序、透明、阳光和高效。过去一年来,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已在印证这一点:海关总署部署全国统一化监管,由上到下、每个口岸合理合法运作;同时,税改过渡期的出台和延期,以及此次个人物品监管标准的明确,均表明了政府对于跨境电商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有序引导。
观察人士指出,政策持续优化的信号意义在于,它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即便未来细节有调整,局部甚至有反复,但整体向好的趋势已不可逆。未来,它一定会吸引更多市场要素尤其资本力量朝这一领域集结。2017年,将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精耕细作之年,它有望浮现出一个初步的竞争格局。
跨境直邮受青睐
业内人士分析,“48税改”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跨境电商与一般贸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目前跨境电商主要有保税自营和跨境直邮两类模式。从消费端来看,保税自营因供应链组织相对较重,商品品类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而随着跨境电商整体规模的扩大,它也将和一般贸易越来越趋同,二者之间的博弈实难避免。
而跨境直邮模式,则能够通过灵活的买手制弹性供应链,快速反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尤其是“48税改”一年来,直邮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凸显出跨境直邮在业务模式上的优势,也促使诸多保税自营企业转战直邮。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相比保税自营,跨境直邮对运营企业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适不适合做直邮,取决于买卖双方的交易形态,碎片化、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能不能和直邮匹配;另一方面,与保税自营相比,跨境直邮的供应链管理更为复杂,它涉及海外仓储、收件打包、跨国运输、海关清关、国内配送等多个专业领域,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需要有相当丰富的行业资源积累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即便有资本愿意为此砸下重金,也未必就能在短期见成效。
以洋码头为例,公司在跨境直邮领域深耕多年,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已在全球布局了16个国际物流中心,同时建立了成熟的买手制弹性供应链,遍布全球的6万名买手,带来每日80万件可购商品,其核心竞争力,其他同行短期内根本无法复制。据透露,2017年,公司将做更多的品牌、内容、新媒体、社交化营销,也在尝试内容分享、引进网红达人、深入二三线城市的更多方式。
中型电商去“跨境化”
自去年发布“48税改”以来,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大大缩水 大浪淘沙跨境电商进入洗牌后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已大大减少,诸多中小型企业也已转型。“优胜劣汰”的过程,打击了跨境电商灰色地带,让整个行业更加健康。
去年“48税改”出台后,引发了以聚美优品、蜜芽为代表的一批跨境电商平台的强烈反应,在随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几次会议上,这些跨境电商平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这些跨境电商平台却在努力洗去身上“跨境”的标签。
2016年底,曾经以“极速海外购”一炮打响的聚美优品宣布,将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中国影响力最大的颜值经济公司”,开启“时尚娱乐+电商”的新模式。按照旗下聚美影视负责人的说法,公司将通过明星网红直播影视活动吸引流量,在直播过程中直接导量到票务销售,实现电商变现,让影视、直播、电商成为有机整体。这和2016年年初其战略主线大不一样,彼时公司CEO陈欧曾表示,“极速海外购业务是公司重点扶持方向,发力势头很猛,公司在物流和税收上补贴10亿,也要称霸海外购市场。”
无独有偶,另一家中型跨境电商蜜芽也淡化了跨境概念。其高层在近日的一次媒体专访中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变成一家母婴公司,从与红黄蓝早教机构成立合资公司,到投资中国最大室内儿童游乐品牌悠游堂、与美中宜和达成战略合作,蜜芽已经对母婴线下业务做了相对全面的尝试。
对这种改变,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表示,聚美、蜜芽的化妆品和母婴产品产业链条已经非常成熟了,去年主打跨境的概念是因为正赶上风口:“今年这些电商平台冷静发现,跨境只是产业链条之一,未来的发展必须是基于化妆品场景或者母婴场景的综合服务,而不仅仅是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