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做客文汇讲堂,发表精彩演讲。袁婧摄
本报讯 (实习生丁怡 记者袁琭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前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做客第109期文汇讲堂,在主讲《一带一路2.0:开创新型全球化》时提出,“世界是相通的,‘一带一路’并非要挑战欧美的秩序,而是要前瞻式地思考长远规划,提出一种更包容的理论。”对话嘉宾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特邀嘉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都对2.0版本的创新思维大加肯定。
王义桅回忆,赴巴基斯坦调研期间,他发现小贩都知道中巴经济走廊,却不知道其隶属于“一带一路”建议。他认为,“研究‘一带一路’源于历史,但需走出历史,要考虑这个世界在变化,要引进像中医一样标本兼治、统筹协调的活水”,而理论源泉便在于“世界是通的,人类命运是相通的”。
从空间维度看,王义桅的“一带一路”2.0设想延伸至欧亚大舞台,智联全球,实现信息、深海、太空、极地等领域的互通。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为例,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巴基斯坦有望跻身中等强国。王义桅认为此时它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中巴关系,而是南亚大陆甚至整个区域合作的示范工程。通过2.0版本的丰富和超越,“一带一路”会促使许多国家建立自身道路的自信。王义桅认为这也是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机遇。
在对话环节,黄仁伟认为,2.0版本的设想从概念、思维方式到引证材料都是新的,为“一带一路”找出了一些新思路。
朱威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应上接命运共同体,下接国内民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讲座现场,听众在“一带一路”倡议与2.0版本之间切换提问,热烈互动从台上延续到线上。直至登机前,王义桅一直在微信交流群中回复听众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