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掮香炉、舞大刀、马灯舞、海宁皮影剪纸、风筝制作……在浙江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一场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不断上演,这是海宁市日前组织的清明节民间艺术面对面暨美丽非遗赶大集活动,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得到展示,浓郁的地域特色获得大量点赞。
2017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现场推进会当日亦在海宁召开,“创新”一词成为热议焦点。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介绍,在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6年度)》中,用来衡量一个地区非遗保护情况的六大指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工作创新。“浙江全省各地创新性非遗保护办法可圈可点,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胡雁说。
非遗融入旅游“熠熠生辉”
温润如玉的龙泉青瓷、锋芒毕露的龙泉宝剑、巧夺天工的青田石雕,丽水“三宝”早已成为丽水的金名片。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丽水做足了文章,借助非遗提升地方知名度,同时带动旅游三产。去年,当地政府要求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体验点。
“从取材锻造、研磨雕刻到护手配件,龙泉宝剑的28道制作工序均采用古法,传统锻造工艺选材讲究。”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主任胡武海介绍,昔日的龙泉宝剑厂如今已经被打造成龙泉旅游的一大亮点。从铸剑坊、磨剑坊、手工铜饰、欧冶庙、论剑亭到古剑文化长廊,满足每一位游客心中的侠客梦,感受千年技艺的精湛和神秘。而走进龙泉市上垟披云青瓷文化园,一种工业的怀旧气息便迎面扑来。这是几近荒废的原龙泉瓷厂,历经精心改造而来。
“非遗展示体验点在展示非遗项目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和游客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制作的全过程,增进对非遗的了解,另一方面,非遗展示体验点也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胡武海介绍,如龙泉市宝剑厂建设成非遗展示体验点后,针对游客设置剑身锻制、淬火、磨砺、剑鞘镂刻、装具配制等多家工坊,去年接待市民和外地游客10多万人,由此带来的年收入达800多万元。
创新令千年技艺焕新颜
“对于老底子的非遗宝贝,要保护下来首先依靠政府‘输血’,但是这种‘输血’式的保护,往往不能有效传承下去,更谈不上发扬。”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介绍,“近年来,东阳市利用传统手工艺的资源优势,突破传承人群老龄化、非遗产品草根化、销售方式传统化、与现代生活脱节等诸多局限,不断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吴海刚介绍,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兴建了中国木雕博物馆、木雕小镇等多个大型公共设施,为传统手工技艺提供了展示、销售、生产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政府的先期‘输血’,传统手工艺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有红木、木雕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3.4万多人,年产值220多亿元。回馈早已超出投入。”吴海刚表示。
王星记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茶叶一起,并称“杭州三绝”,一百多年来一直沿袭手工制扇的技艺。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星记檀香扇第四代传人孙亚青表示,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扇子纳凉的功能已经淡去,必须在扇文化上做文章,赋予扇子以新的生命。王星记从单一的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融合工业设计、旅游商贸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一次偶然的机会,某国际知名品牌相中了王星记扇子,将其作为香水礼盒中的搭售纪念品。之后,许多知名时尚品牌都向王星记抛出了橄榄枝。
传统的非遗工艺融入时尚创新,让王星记扇子和杭州丝绸、龙泉青瓷、东阳木雕在去年G20杭州峰会上大放异彩,无不显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让非遗走出档案馆博物馆
宁波金银彩绣、余姚土布、鄞州竹编、象山竹雕……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手工艺品一直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着。在逐渐失去现代市场后,这些传统技艺如何保护和传承,一直以来是非遗人的重要课题。“为了让非遗项目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中,早在2010年,宁波就创新推行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基地三者进行捆绑保护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2013年,宁波又出台《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综合体(示范体)评估指标体系》,从非遗投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保护机构、传承展示、档案管理等方面,明确非遗保护工作要求,给出具有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宁波市文化馆(非遗中心)副馆长孔燕表示,通过完整的指导体系,传统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开展系列的非遗客厅、非遗教室、非遗走亲等活动,让传统手工艺走进百姓生活,得以推广。
胡雁表示,政府保护传承非遗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让传统非遗走出档案馆、走出博物馆,走进百姓生活,这样非遗传承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本报杭州4月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