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的西侧和北侧,亭、廊、影壁、假山、人工瀑布等景观一应俱全,海棠、玉兰、松柏与月季等树木花卉相映成趣,看似景色宜人的大“公园”,其实是示范性生态墓园。
这里,传统墓碑不见踪影,一花一木一石皆有所用———树木用于骨灰树葬,草坪用于骨灰草坪葬,一块块立石可用于骨灰自然石葬。生态葬墓穴面积均为0.48平方米,绿化面积在3平方米以内,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作为北京市示范性生态墓园,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模式目前已在北京市属经营性公墓推广。
七种生态葬满足多样化需求
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的“融真园”,只见园内遍布梅兰竹松等花木,桃花、樱花、玉兰花、海棠花等正在盛放,汇成一片花海,树下则是绿草茵茵。整个区域依山而建,高低起伏,中间一组近10米宽的台阶开阔大气,台阶两侧的山坡上花木扶疏,其间点缀着造型各异的山石,错落有致,与西侧山坡底部的一汪清涧相互映衬。
若不是一块块标注着逝者信息的A4纸大小的石牌隐现于山石、树木、花坛等下方,很难将这生机盎然的景致与“墓地”联系在一起。
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孟宪铠告诉记者,整个生态墓园规划占地面积43300平方米,分为玉岑园和融真园两部分,玉岑园为骨灰立体安葬区,建有10020个格位,以壁葬形式减少占地面积;
融真园内设有树葬、草坪葬、花坛葬、自然石葬、景观石葬、水葬、骨灰撒散等7种生态安葬方式,设计安葬骨灰2000份。为了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更加和谐,公墓特地聘请了专门的园林设计公司进行景观设计,在融真园,不同墓区之间以林间小道作为间隔,并以梅、兰、竹、菊、松、枫、荷为这些区域命名。
“生态墓园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孟宪铠介绍,树葬,是以合欢、海棠、玉兰、松柏等植物为背景,设置自然形状泰山石作为墓碑标志,根据不同大小的树形,周围可以安葬3到4份骨灰。自然石葬,是以自然石作为地上标识,以锦带、海棠、松柏等常绿植物为背景,中间点缀金鸡菊等开花植物,形成独立景观。草坪葬,则以大片草坪为底色,安置0.2平方米的小型卧碑,卧碑掩映在绿草下,形成一片开阔的绿地景观。水葬区,是95平方米的湖面,湖中种植荷花、芦花、菖蒲等植物,岸边安置景石100余块作为安葬骨灰的标志物。
将使用GPS定位、升降墓碑等新技术
八宝山革命公墓建于1950年,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这里长眠着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的革命将领、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以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先烈英模、国际友人和仁人志士。目前,革命公墓共安葬、安放骨灰34000余份,是国内规格最高的园林式公墓。
作为北京节地生态葬的试点工程,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目前,北京33家经营性公墓均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
据了解,到2020年,北京计划实现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有墓地的区都要建设一处绿色生态墓地示范园。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先建公园后建墓园、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理念,也在逐渐转变人们传统的丧葬理念。”孟宪铠介绍说,生态墓园将安葬融于园林景观之中,减少石材、水泥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突出了生态化、艺术化,并体现人文特色和自然特色。
据悉,八宝山革命公墓生态墓园内还会提升科技含量,未来,墓碑可实现升降,看上去是块草坪,升起来是一座小墓碑。此外,为了方便家属祭扫,还计划推出GPS定位功能,每份在这里安葬的骨灰都将获得一个GPS定位地址,届时,不清楚定位的亲友可以通过GPS定位查找逝者的墓地位置,精确度可以控制在3米左右。
(本报北京4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