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孟宪承先生铜像前,一场简朴而庄严的祭奠仪式,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参与:诵读祭文、献上柳环、燃香祭酒、鞠躬行礼、敬献鲜花……今年清明,恰逢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我国现代教育家孟宪承逝世50周年,师生们通过这场清明祭礼,缅怀先生的高尚师德,表达“吾辈后生,践之行之”的决心。
在上海交通大学,烈士墓前的祭扫活动,激发着年轻学子们浓浓的爱国情怀;在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祭奠“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该校首任校长潘序伦的仪式,让师生们重温坚守“诚信”的传统;在华东政法大学,一场线上分享活动中,不少学生把对清明节的印象和家乡记忆勾连在一起,流露出浓浓的家庭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沪上高校的师生正通过多样的形式,挖掘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文化内涵。对年轻学子们来说,缅怀逝去的先贤,回忆大师们的身教与选择,传递他们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家国情怀,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勉励。
追忆曾经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师,传承大学精神
昨天晚上,复旦大学11位知名学者回忆自己与导师故事的视频,在学生中引发诸多关注。
“谈 (家桢) 先生80多岁时到斯坦福大学来找我谈话,谈为什么要回国,为什么要为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发展作贡献。中午吃完饭,我带谈先生到学生休息室休息,谈先生在长凳上睡着了,我非常感动。”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力回忆道。在不少学者眼中,他们科研之路的选择和坚持都与自己的导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退休教授俞顺章回忆起自己的导师———公共卫生领域著名学者苏德隆教授时,感慨万千。他最难忘的是,197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最后决胜阶段,当时苏德隆前往肝癌高发地区考察,回沪程中因车祸严重受伤,在送往中山医院的路上,对俞顺章说出最后的嘱托:“老俞,这次我不行了,你们还要把研究做下去。”
对于大学校园来说,正是这样一代代大师学人承载了大学的精神。
清明文化推广活动,正在大学里蓬勃发展
在华东师范大学,师生们身穿汉服、头戴柳环、手持素菊,依次向孟宪承先生铜像鞠躬行礼、敬献鲜花。
师生们还来到著名人口地理学家、“瑷珲—腾冲线”提出者胡焕庸先生铜像前,献花奠酒,并为铜像佩戴柳环……
在华东师大,缅怀学术先贤的清明祭礼已连续开展四年。该校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告诉记者,记得四年前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发起者是该校民俗学专业的师生。“当时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相比很多其他传统节日,清明节对年轻人的教育意义相对比较单薄。国家层面祭奠先烈,普通人家祭拜祖先,而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在这个节日却是放空的。比方说,写一篇祭文,过去不是难事,现在会写的年轻人就比较少了。”为推进中国高校清明文化活动,华东师大从2015年开始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江苏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发出“纪念大学大师,继承传统文化”倡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参与高校已扩展到20余所。
今年清明前后,沪上高校纷纷组织学生祭奠先烈、先贤和先哲。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来到徐汇校区的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缅怀积极献身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真理探索传承的交大先辈。师生们还追忆了曾经在交大学习和生活过的钱学森等杰出校友的非凡事迹。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追求和作为。缅怀那些曾经投身民族复兴和社会繁荣的先人,也将鼓励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承担起兴国、强国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