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网络作协会长陈村主持的《“歪果仁”也爱中国网文》座谈会在陕西北路600号举行。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洛水、阅文集团总经理杨晨、武侠世界网站的创始人赖静平、报道《中国网文在海外:爆款网文背后的“民间翻译组”们》的记者莫琪等担任嘉宾,畅谈中国网络文学缘何受到外国人的追捧。
陈村:欧美传统文学开始时也和中国的网络文学一样连载
自己是作协的作家,是写传统文学的,但是对网络文学的兴起和流行一直抱有好奇心,持着“瞧热闹”的心态去研究网络文学的现象。网络文学的兴起与硬件设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电脑、手机、宽带这些基础设备的普及奠定了中国网络文学繁荣的基础。一方面是电脑和宽带更普及,以前要花几个月的工资才能买一台电脑,现在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台甚至几台台电脑;另一方面是手机上网普及了,以前看网络小说要坐在电脑前面,现在打开手机随时能看,等车等电梯的时候都能看,一天能看几十次,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是每日更新的连载模式,但陈村说其实传统文学开始时也是连载的模式。比如狄更斯写小说就是连载的,新的章节通过马车才传遍了美国的每个城镇乡村,那时候狄更斯的女读者每个礼拜都期待着马车送来狄更斯的新作品,这种情况不是和现在的读者每天等作者更新很像吗?而且现在的读者有网络更方便了,可以通过打赏或者留言催促作者更新作品,也可以直接向作者表达对新章节的不满。传统文学就没办法了,写完了才让读者看到,写的让读者不满意了也没办法修改。
有人说网络文学的作者文化水平不高,但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求作者有很高的学历,关键是有没有才情写出好的作品。一些传统文学的作者学历也不高,有不少是成名以后再回到学校去提高学历的。
杨晨:把更多优秀网络文学推向海外的瓶颈是缺乏译者队伍
如何把中国的网络文学推向海外,其实可以把中国这些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经验在海外复制一遍,关键是三步:一是如何发现好的作品,二是如何包装好作品,三是怎样才能更好的推广作品。
中国最近10年来网络文学的水平提高很多,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提升,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基数大,又相互学习。刚才陈村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中国网路文学的作者就如同围棋棋手,相互之间切磋提高技艺。作者之间当然不能和围棋选手那样比赛,但是可以去看别的作者为什么成功,去看别的作品为什么成绩好。网络文学是开放的,读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作者可以迅速获得直观反馈,因为网络文学是以章节的形式更新,作者发现作品哪里有不足可以迅速改变,这和传统文学闷头创作写完整篇才知道好坏的模式不一样,因此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
最近多家媒体的报道让大家知道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美欧这么受欢迎,但实际上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经流行很多年了,不是最近一两年才走出国门的。至于中国的网络文学为什么在海外获得这么大的反响,这也是和作者基数大是分不开的。最近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总有一部分特别对外国人的口味。尤其是有些玄幻文学,本身就用外国人的名字,外国读者看起来就更有代入感。
网络文学的先天机制是优胜劣汰,不仅对作者是这样,对译者来说也是这样。出色的翻译能让一个译者获得更多的读者,也能让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现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大规模向海外输出的瓶颈就在译者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赖静平:一开始就想把“博大精深”输送到国外可能是错的
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的网络文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去找译者,而不是找作品。现在网络文学的翻译工作走的是粉丝译者的路线,译者首先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读者。如果找职业译者去翻译作品的话成本很高,根本无法承担。而且职业译者如果不是对作品有感情的话,也不一定能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特色,所以只能走免费路线。找这些译者的方式是平时去看一些义务翻译的译者博客,发现水平和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就会拉进自己的团队。
把网络文学从中文翻译成英文,通常一个翻译团队里至少要有一个译者和两个编辑,一部作品的翻译工作往往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又累又辛苦又没报酬。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呢?那就要看这部作品本身是否足够优秀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评价机制,好的作品才有忠诚的粉丝读者愿意去无偿投入时间精力搞翻译,而优秀的作品才经得起检验,在海外受到外国读者欢迎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中国的文学向海外输出已经有几批了,从道德经到鲁迅再到当代文学,尝试过很多次,但是在华人圈子之外影响不大。比如金庸的小说在华人圈子里很受欢迎,但是翻译成英文后却没什么外国读者关注,可能是金庸的小说太中国化了。所以我们过去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输出到海外可能是错的,应该先把中国通俗的东西输出到海外,让外国人慢慢对中国有兴趣了,再输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不能一上来就走精深路线,得一步一步来,先让外国人接受容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