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的高楼笼罩于熹微阳光下,蜿蜒的水上伫立着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曾经的百老汇大厦、光陆大戏院和英美烟草公司依旧巍然屹立,邮政总局顶楼的雕塑群像凝固了时光,静静守望江河畔的一砖一瓦……在这幅名为《苏州河在诉说》的摄影作品中,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代表性景观尽收眼底。杨帆摄
本报见习记者 姜方
尽管此刻巴黎在你看来是如此值得赞赏,但请你去恢复一下15世纪的巴黎,在你的想象中去重建它吧! 请看看那越过许多尖顶、高塔和钟楼照射过来的日光,再想象一下塞纳河和它那些大水洼,它们有时是绿色,有时是黄色,比蛇皮的颜色还要斑斓多彩,遍布在这座大城市的中央,它们使这座城市在那些小岛两端开裂,在桥洞那里拱起来。试刻画一下古代巴黎高耸在蓝色天际的清晰的哥特式轮廓吧!
———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卷第二章 巴黎鸟瞰 (陈敬容译)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摄影艺术展上,以陆家嘴地标为题材的景观摄影作品包揽了多个奖项,层层叠叠的摩天大楼在晨光、晚霞或霓虹中绽放,它们镶嵌在城市天际,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从420.5米的金茂大厦、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到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再到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不断刷新着这座城市的高度。
与此同时,一幅名为《苏州河在诉说》 的摄影作品因视角独特而走红网络:陆家嘴的高楼笼罩于熹微阳光下,蜿蜒的水上伫立着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曾经的百老汇大厦、光陆大戏院和英美烟草公司依旧巍然屹立,邮政总局顶楼的雕塑群像凝固了时光,静静守望江河畔的一砖一瓦……“镜头中,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代表性景观尽收眼底,有着浓郁的历史感。”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研究员张景岳说,建筑构成的天际线不仅见证了时代变迁,更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高楼大厦固然能展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而近代、古代的老上海建筑同样为城市发展树立了丰碑,彰显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温故方能知新,体现文脉的天际线不应被遗忘。”
地标建筑不断刷新申城“身高”
去年,上海中心大厦被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评为“2016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该协会是全球建筑领域的权威机构。颁奖词说:“上海中心大厦外形充满力量又不乏柔和,这样的建筑无论加入进哪条天际线,都优雅融洽,而且其功能、身份和象征更深深植根于它所在热土的具体需求中。”张景岳表示,建筑是工程技术和艺术文化的结晶,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代表的陆家嘴高楼群是向世界展示现代化超级都市形象的最佳窗口,更为科技创新与文化认同的结合指明了方向。“我参观‘上海中心’时,了解到它采用了双层皮幕墙,环保节能且改善了建筑的通风系统,已超越单纯的商业需求。”
史海钩沉,也有那些以质量之精闻名于世的建筑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时光回转至1843年之前,在未开埠的上海,老城厢的城墙、城楼和远郊的龙华塔一起构成标志性天际线。老城厢泛指原来南市区一带的旧城区,城指原来的上海县城,即现在的人民路和中华路环路以内的区域,厢为上海县城外十六铺码头到高昌庙(江南造船厂)的沿江地带,那里曾是上海航运业的主基地。据记载,明代中叶为防御倭寇侵袭,人们在老城厢建造高约8米的环城墙。老城厢的房屋普遍低矮,被誉为“高墙深院”的书隐楼,以及当时城内的制高点之一豫园大假山上的望江亭,都不到20米高。事实上,上海西南角有栋中国传统建筑,曾在930多年里稳居“申城最高”的宝座,那便是建于北宋初期、高达40.55米的龙华塔。宝塔面前游人如织,留下了“层楼耸翠穷双目,古塔凌空接九天”等诗句。
步入20世纪后,上海的天际线开始迅速改变,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使人类建造摩天大楼的梦想变成现实。建成于1908年的汇中饭店由美国奥的斯公司安装了申城有史以来的首部电梯,也是沪上最早高达6层的大楼。1916年,有利大楼于外滩耸立,它是全中国首栋采用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踏进20年代,汇丰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第三代海关大楼、沙逊大厦相继建成,鼓座、圆形穹顶、钟楼均为海纳百川的产物。
1929年—1937年,上海出现了建造高楼的空前热潮,31栋10层以上的大楼先后问世。颇为有趣的是,2栋美国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1934年几乎同时完工,分别是峻岭公寓 (今锦江饭店中楼) 和著名的百老汇大厦 (今上海大厦)。同样在1934年,高83.8米、共24层的国际饭店拔地而起,此后近半个世纪里它牢戴“申城第一高楼”的桂冠,直到1983年才易手于高91米、共26层的上海宾馆。国际饭店的设计者是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大部分建筑材料与设备从德国进口。值得自豪的是,它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出资建造。出资者是金城、中南、盐业、大陆这几家华资银行,大楼的施工者也是中国人,来自陶桂林馥记营造厂。黄浦江西岸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展现了城市的近代化历程,更映射出都市精神特质。
天际线越来越美,历史文脉也要留存
不少老建筑周围逐渐建造起摩天大楼,发展进程中如何使新老建筑和谐共生,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问题。“国际饭店现在和矗立在它周围的大厦一比,也小巫见大巫了,不过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近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两相对照,极富张力。”在张景岳看来,新与旧并非绝对对立,可有些大楼上方造个中式屋顶,却显得不伦不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如果现代建筑生搬硬套古代风格,会让人觉得很滑稽。”
30多年前,上海电视台曾经航拍黄浦江沿岸的风景,那时杂乱无章的工厂、仓库、码头、堆场在南外滩与徐汇滨江随处可见,北外滩与杨浦滨江的状况也乏善可陈。而浦东滨江则横亘着低矮的房子和煤堆,与对岸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壮观美景形成极大反差。而眼下,南外滩正逐渐成为集城市风貌、金融商业和生态滨水区相融合的综合商务区;北外滩承担着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白玉兰广场也在2个月前以320米 (建筑高度) 刷新了浦西天际线的高度纪录;杨浦滨江既保护了昔日的工业遗存,又在打造产城融合的新貌;风景宜人的徐汇滨江被人们称为“黄浦江上第二湾”;造型各异的创意园区、剧院中心取代了密密麻麻的工厂……
如何保护和开发浦江两岸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内涵,正在成为新的课题。有专家认为,打造黄浦江沿岸历史文化景观或可参考伦敦,泰晤士河沿岸有重建于1710年的圣保罗大教堂、按照莎士比亚时代原样重建并于1997年落成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下水于1938年而如今停泊在伦敦塔桥附近作为博物馆的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等。清点浦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古为今用,展现时代风貌的同时增添人文情怀,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关链接
那些史诗般美丽的天际线
短短30年内,令人眩晕的建筑物改变了全球城市的面貌,甚至某些以中世纪建筑闻名的城镇也在夸耀其早期的“摩天大楼”。圣吉米尼亚诺是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小城,保留着14座建于中世纪时期的高塔。从远处观望由这群高瘦石塔组成的空中轮廓线,宛若置身于摩登都市,人们便给了圣吉米尼亚诺“中世纪曼哈顿”的别名。
也门中部的希巴姆古城,这个位于沙漠的定居点被城墙包围,里面居住着不到1万人,却有着500多栋高度为25米—30米的泥砖建筑,大多可追溯至16世纪,其中一些房屋经过修补或重建,穿越岁月风霜依然巍峨壮观。站立在城墙外,尤其是当阳光照射双眼时,同样会产生看到现代高楼的错觉。于是,希巴姆古城被称为“沙漠芝加哥”或“中东曼哈顿”。
在19世纪得到大规模重建的法国南部城市卡尔卡松,以浪漫的天际线享誉全球。见到田野和葡萄园,人们遐想起圆桌骑士穿越锯齿大门并驰骋其中的景象。同样,爱丁堡这座位于山丘、峡湾和海洋之间的石城矗立在壮观的建筑褶皱中,宏伟的塔楼、高耸的尖塔和新古典主义纪念碑一起构成其天际线。
还有一些城市中的建筑则俨然化身为自然的一部分,比如构成芝加哥天际线的建筑从狭窄的岩石边界向上聚集,犹如中国岛屿地貌的自然延伸。曼哈顿的大楼也从岩石岛屿带升起,酷似花岗岩和钢铁山脉。里约热内卢与开普敦的天际线则以连绵不绝的海滩、山脉成为焦点。
倘若缺乏上海的“高度”,该如何制造迷人的天际线? 答案是真正的建筑灵感。数以百万计的一日游游客和纷至沓来的大型游轮对威尼斯来说已见怪不怪。这里保留了中世纪的钟楼,在合适的光线下,人们将欣赏到城市运河中的天际线镜像。同威尼斯类似,赫尔辛基在波罗的海的衬托下愈发洁净迷人,被世人赞美为“波罗的海的女儿”。由建筑师恩格尔设计的赫尔辛基大教堂与议会广场上优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相连,主导了此地的天际线。(姜方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