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渔政人员告诉大眼妹,2015年11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曾发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刀鱼就名列其中。不过眼下这份名录还没有生效,因此刀鱼捕捞仍然合法,不过特许捕捞许可证的发放量受到严格控制,且捕捞时间也在缩短。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刀鱼每年春季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到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及附属湖泊中产卵,是洄游性鱼类。民间有刀鱼“清明前细骨软如绵,清明后细骨硬如针”的说法,临近清明时节的长江刀鱼最为鲜美。不过,受到环境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刀鱼的捕捞量越来越小,一些个体较大的刀鱼价格动辄数千元一斤,成为了居民餐桌上的“稀罕物”。
事实上,与刀鱼并称“长江三鲜”的河豚和鲥鱼,正面临着比刀鱼更严酷的生存危机。近年来,野生长江河豚几乎绝迹,鲥鱼也已有20多年未曾在长江中捕获过。有学者疾呼,再不对其进行切实保护,“长江三鲜”也许会再也吃不到。因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拟将鲥鱼新增为I级保护野生动物,刀鱼则为II级。
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让一个物种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例子在国人追求山珍海味的历程中不胜枚举。为了保护野生鱼类,各地渔政部门已在严控捕捞许可,许多渔民也转而经营起了养殖业。大眼妹则期待着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能尽快落地实施,让“长江三鲜”不会只停留在记忆中。
有人问了,如果刀鱼面再也吃不到了,缺少了这碗代表春天的“阳春面”不可惜吗?嗯……不如,换一碗鮰鱼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