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新春佳节期间,远在巴黎的旅法绘画艺术家周刚与我微信交流,他说非常赞赏“学贯中西”的赵无极观点:艺术要耗费一生的精力来搞。经过细细品味,结合自己艺术求索,他对赵无极的12则主要观点心悦诚服:少就是多;看整体,不是看小趣味;重要的是节奏;画要能呼吸;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要找自己的麻烦;胆子要大,观念要新;体察内心的需要;忠于自己,不要自欺欺人;远离低级趣味;不要抄,要消化;面向你的时代。
赵无极的艺术观为什么能引起周刚的内心共鸣,因为这位被誉为“艺术的探险者”的画家,是一位罕见的、活跃在西方画坛中心、坚持以中国画材料创作、探索现代水墨画发展趋向、风格别具、自成一体并得到承认的专业艺术家。周刚是继旅法油画大师赵无极、朱德群之后,在西方画坛又一位以独特的中国画方式进行绘画创作、引人注目的画家。法国国家电视三台评论称:“从赵无极到周刚, 中国绘画改变了我们的风景观”。
艺术探索之旅
周刚回归——从巴黎回归被誉为“东方的巴黎”的上海,回归度过青春年华的黄浦江畔故土家乡。作为一位职业画家,周刚的回归,从特定意义上说,他用30多个春夏秋冬跋涉上海—东京—巴黎—上海的艺术探索之旅,在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大美之路上彰显中国传统水墨的魅力。
让我们将时光回溯到30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上海繁华地带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东湖路上,上海青年报社的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栋不起眼的老式洋房里。在这个编辑部群体中,有一位瘦削、清秀的年轻人,毕业于上海师大,平时话语不多,显得有些内敛,但勤奋精明干练,他就是记者兼美术编辑周刚。
那时,报社美术编辑是令人羡慕的好职业,相比之下,画家远不为社会和人们认知,因为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还没有汹涌袭来,方寸之间的笔墨只是在书画爱好者中分享,没有形成时下天价的艺术品市场。作为同时代人,我与周刚交流甚多,有时候工作晚了就在编辑部地板上休息,好几次彻夜畅谈至今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获得了对周刚的更多了解:他出生于上海一个丹青之家,自幼喜好书画,拜沪上著名画家方增先为师专攻中国画。在报社工作之余,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中国水墨绘画创作。记得他曾与我说,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要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峻岭,领略大好河山,考察风土民情,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伟大的时代。
虽说是激扬文字的浪漫情怀,可周刚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早在1986年《首届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中,他以力作《冬》荣获一等奖,从此崭露头角;他利用假期赴西藏写生,创作出一组表现雪域高原生存态的画作,展出引发强烈关注与好评;他参与发起组建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并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热情饱满地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许多人说起那段经历不免点赞周刚;作为美术编辑,他扶持业余作者,给他们的成长铺路。可以说,那时的周刚在沪上艺术圈崭露头角,发展一帆风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刚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出国读书,将中国传统水墨融入世界,与西方艺术进行对接。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选择。对青年报的同仁来说,事实上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也不是很看好周刚的选择,甚至有的同事认为看上去有点沉默、外表内敛的周刚其实怀有一颗躁动的心。不久后,在1987年初夏时节,周刚的身影汇入了沪上滚滚东渡潮流,但他不像当时绝大多数人那样,是去日本打工挣辛苦钱改变命运。他是考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成为专攻现代美术和日本美术的研究生。
在其后的一段岁月里,与周刚的联系不是很多,只是偶尔会从朋友的交谈中得到有关他的信息:在东京大学读书很刻苦,顺利获得学位;绘画作品在知名的日本西武画廊举办个人展,受到日本艺术收藏者的喜爱;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去法国巴黎继续学习深造。碎片化的信息描绘出周刚的大致人生轨迹: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在一路前行。
东方眼看巴黎
人生有时富有戏剧性的艺术化效果。如梭时光演进到2005年金秋,周刚应邀与朱德群共同参加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的“旅法画家个人作品系列展”,两代旅法画家的联袂双人展引起各界关注。当时,我刚到文汇报工作,自然关注这一文化现象,邀请专程来沪的朱德群与周刚一同到报社作客交流,与周刚更是畅叙离别之情。一别18年,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结合画展交流,使我对周刚在法国巴黎及西方世界的艺术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有了一定了解。
毋庸置疑,法国巴黎是全球的艺术之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许多画家来到法国,去寻觅自己的艺术梦想。周刚当年决定出国深造,踏上艺术探索之旅,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去日本东京,还是去法国巴黎?他的心里非常清晰:艺术追梦目的地肯定是巴黎,那座世界名都拥有迷人的景色、浪漫的情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大贵族的形象,还有数不清的大博物馆和画廊、许多充满浪漫情调的咖啡馆、美丽的古老建筑和雅致幽静的小街,令全球艺术家倾恋。那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封闭的国门,对外面的世界感觉神奇而陌生,对周刚来说也是这样。经过权衡,他决定先行赴日本东京进行适应性学习,然后再奔向自己心目中的艺术之都——巴黎。
1990年春季,周刚在完成日本东京大学学业后,选择法国巴黎大学继续深造,被录取为造型美术专业博士生并获准博士学位。旅法期间,他历游欧美诸国,潜心研究西方艺术,并探索将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洋画法相融合,致力于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个性风格,成为旅居巴黎靠艺术谋生的职业画家。
与绝大多数前往巴黎艺术寻梦的艺术青年一样,周刚来到了与上海一样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巴黎,踯躅在塞纳河畔,一颗年轻的灵魂在巴黎的街头飘泊。置身于巴黎这一世界艺术殿堂之都,周刚深深意识到,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单靠理想、热情、聪明、勤奋这些基本素质,想在以西方人审美标准与话语体系中获得成功的一席之地,那几乎比登天还难。面对西方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一定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战胜精神上的迷茫与彷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而至关重要的,是要回应作为中国年轻人来巴黎追梦的本质:东方“艺术”和“艺术家”在巴黎、在西方的价值在哪里?历经内心的焦灼与思考,周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跟着西方艺术亦步亦趋,永远不会有出头的一天,关键是要确立东方艺术的自信力,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西方画法技艺相嫁接,创造出具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特色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东西方两极世界里走出一条艺术道路来。
周刚确定了艺术寻梦的路径:融合西方唯美经典艺术,开创独特的自我风格,凸现中国新水墨魅力,演绎东西方唯美艺术新篇章。
思路清晰了,方向明确了,路径通畅了,周刚战胜了短期的心灵迷茫,在巴黎这座城市充满激情地生活,充满激情地表现,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他用犀利的东方眼,来观察审视西方人的生活景象——浪漫之都巴黎,爱无处不在,街头热吻的冲动,记录下每段激情片刻,让艺术表达出最热烈的情感;从红磨坊的歌舞剧表演到形形色色的酒吧,繁华的巴黎夜生活的背后在让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充满了辛酸与无奈,成为艺术表现生活的源泉;画笔下的《咖啡馆》就像是一面反映西方社会的镜子,折射出各自人性的脆弱,反映出画家对人的同情和好奇,对生命的爱恋,对人内在精神的孤寂探究。
来自“东方的巴黎”上海的周刚,以自己独具个性特色的艺术追求,在巴黎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认可:作品于1997年、1999年应邀在法国参展了著名的巴黎艺术博览会和德国艺术博览会;2009年应法国土伦市政府邀请,在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长达八个月的周刚水墨画个展,并被誉为“最优秀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2011年作为法国当代水墨新一代画家,应邀同米肖、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共同参加在法国比利牛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来自东方的气韵》的著名群展;2014年被艺术机构誉为坚持“中国水墨复兴”运动的突出代表,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新藏品展。
中西合璧创新
可以说,周刚在艺术之都巴黎受到西方主流艺术界的认可,并被视作是来巴黎艺术寻梦大军中的成功者,成为古老东方水墨艺术少数族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探寻周刚获得成功的原由,一个概括性的表述为:他用东方人的心灵去感受西方世界,以中国画材料表现五光十色的异国生活感悟﹐构建理想化的主观精神世界。他运用东方化、个性化绘画技艺结合西洋现代艺术的形式精髓,将当代多元文化和异质生活感受融入中西交融的艺术境界之中,使现代艺术元素注入到中国古老的水墨艺术之中,成功实现了东方美与西方美的融会贯通。他用毛笔不拘一格地在宣纸上挥洒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勾勒涂抹出形形色色的西方都市人文风情,并以充满灵气的水墨笔触和绚丽多彩的装饰组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浪漫和唯美色彩的视觉人物形象,形成了自我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对周刚绘画艺术的特色,国内外的评介文字很多,作一番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词上——
一是生命理解。周刚作品的一个特色,突出地反映了画家心灵深处渴念的鲜明主题——人、生命、自由。早在1988年初秋日本《产经新闻》就发表评论,认为“周刚的作品通过至今仍在颤动着的活生生的表情和严酷的大自然的寒冷,揭示出人类的欢乐和痛苦以及超时空概念的永恒的形象。也许日本人是无法表现的;只有生活在大陆的人们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确实,无论是早期西藏生存态主题组画,还是留学东京期间的人物作品,还是在巴黎创作的咖啡馆系列里法国传统上流社会的女性情调,使鲜活的人物和风景活跃着在水墨和宣纸的组合上,再现了充满着人间气息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敬重和热爱,在厚重、朴素以及从原始悲壮感中透出阳刚的力量之美。
二是文化融合。周刚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水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她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与全世界分享。特别是当代水墨,它不能一成不变地把传统水墨贴上文化标签,以此去影响西方。周刚认为,中国的水墨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但她是开放的,她有很大的包容性,“有容”才能“乃大”。既然我们同是这个地球村的公民,东西方的地球村民们总能找到一些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共同点,以此来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当全新的西方人文景观和上千年历史的东方水墨相遇会是怎样一幅画面?事实上,周刚用“东洋的技法,巴黎的表现,独特的气氛”,“渗透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透过趋同的视觉审美达到了心灵上的文化共振。
三是艺术创新。周刚在艺术成长过程中,受过严格的“童子功”训练,表现为基本功非常扎实,画笔在他的手中具有生命才情的活力。法国的艺术评论家在鉴赏周刚艺术创新时颇多赞美之词,认为被挥洒在宣纸上的浓淡皆宜的水墨,达到了一种雅致的混纯感,即烘托出水墨画的精美,又直接表现出来自于其本国那强有力的书法线条.他常常将风景画处理在抽象主义的范畴之内。确实,正像《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的那样,周刚的艺术作品建立在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的整体文化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中国绘画的生动气韵和西方绘画的即兴抽象直抒有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创新,使周刚在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精华的同时,将东方水墨绘画形式升华为一种充满现代感的、熔东西方艺术于一炉的全新的绘画形式。为西方观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时代距离和文化差异的新的视觉形象。
四是个性特色。艺术家的价值在于唯一性,也就是说要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个性风格,以独特的魅力感染大众。从这一视角观察,周刚就是周刚,鲜明的个性特色风格使他在同时代的画家群体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位置。早在留学日本东京时,周刚的作品以原始、悲壮的力量感和独特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段,赢得了日本各界的关注。旅居巴黎后,在艺术评论家的眼中,突破传统并试图把东西方艺术融贯一体的画家很多,但表现手法堪称新颖者似乎寥寥可数,来自上海的周刚应算其中之一。周刚的作品分为两种系列:风景与人像,两者都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笔触倾向率性恣意,变化多端。其风景作品,天空和大地浑然一体,时而擎天动地,时而万籁俱寂,气韵贯穿其间,具有不可测的诡秘;其笔下人像以女性为主,笔触的运用不象风景画那样强烈,但大块水墨的渗化及涂抹,依然扣人心弦。
水墨大美境界
时间是艺术化的雕塑大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东湖路青年报社那栋小洋楼的艺术梦想启程,30个春夏秋冬弹指一挥间转瞬而逝,周刚从当年青春勃发的小伙子进入壮年,对艺术的探寻追求也伴随着人生的磨砺与精神的历练发生着变化。他现在常常萦绕于心的是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问号:如何超越——超越自我作为一个以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超越艺术表现的自我束缚实现升华,创造中国传统水墨的大美境界。
如果说,早期周刚的艺术以一颗年轻的心灵表达了对美的迷恋、对真情的感动、对自由的渴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刚渐渐地从人物画过渡到意象风景画的创作,对中国的道家自然观和阴阳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加回归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展现。在游学东京、旅居巴黎的艺术人生中,周刚率先运用中国的笔墨直接表现西方世界的人文景观,以东方人的观念、情感和观察方式去把握西方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结合西洋的现代审美情趣和形式架构,重创传统笔墨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时代感、更具生命力、更有力地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而在自然主题的意象性风景创作中,周刚则表达出对永恒自然的敬畏与无限憧憬之情,以美启真﹐追求精神超越的理想境界。他不描述具体的风景表象,而热衷于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表现风、光、水、天、地、气韵等自然要素﹐尽情挥洒宇宙创世之气息,以揭示乾坤之神秘的恒古动力﹐进而暗示自然才是生命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回归点。
事实上,周刚在艺术转型,朝着融合中西、复兴水墨,致力于东方宇宙观和审美观传播的方向在进行艺术转型。他要用手中的笔表现绘画的宇宙缩影和阴阳哲学的演释;他要描绘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体化;他要在画作中固化时空的永恒变化,探索物我合一、宇宙万物的精神;他要运用东方的宇宙观去诠释这个大千世界,用神游乾坤画作系列,通过中西融合的现代表现形式,使笔触与气韵一体、自然与想象对接、瞬间与永恒相遇以及天、地、人合一,为人们揭开中国宇宙观的阴、阳、虚空这一万物三元构造的神秘面纱,为复兴东方水墨艺术、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万物齐同’的道路。
周刚选择的艺术转型之路,不可能是一条坦途,必定是崎岖蜿蜒的通幽曲径。周刚的选择是大胆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凭着他的艺术上的积累和成功,他完全可以运用手中的画笔习惯性地创作,抓住时下由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带给画家的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用宣纸水墨去换一些人民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可周刚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那个从少年时代就深深植根于他内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周刚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的、丰富的、矛盾的,可对艺术的追求是真挚的、神圣的、完美的。我与周刚有过无数次的交谈,谈人生经历,谈艺术理解,谈精神感悟,每每从他那略显低沉的语调中品味艺术家的真实心灵境界,也更加深入、精准地理解了他的艺术转型创新的思考与追求——
当充满幻想的水墨空白“虚”和西方猜不透的“有意味的形式”共鸣之时,它们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周刚坦言:我不表现自然的表象,而是揭示它的本质。我所表现的是自然的元素,关注万物的阴阳向背,虚实浓淡,以笔墨的组合和节奏为依托,并以气韵贯穿全局,统一画面,顺势而为,一气呵成,力求作到心、手、笔、墨和纸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忘我”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空白即虚,从中酝酿出无限的想象,它是自然的起源,创世的不竭源泉。阴阳的跌宕起伏,是画家开天辟地的的真实写照,也是其内在生命的律动。
当东方的天、地、人合一的道家理念成为水墨令人神往的最高境界之时,那将是西方人为之惊叹和为之着迷的时刻。
显然,周刚自有他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事实上,周刚的艺术之路在同时代的艺术家群体中是独特的,很难与他人做一个比对。如果要更深入地把握、理解周刚的艺术追求,不妨可以从赵无极、朱德群这两位老先生的艺术道路中获得启示。
上世纪50年代初,赵无极、朱德群这两位老先生从中国来法定居,在艺术上的成就令西方人刮目相看。他们的绘画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这些画西方人是画不出来的,但也不是一般东方人就能画出来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两种精神文化结合的产物。他们的画里有浩瀚之气,如天马行空,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但又是大自然的意象,东、西文化的影子,现实与梦幻在他们的画中巧妙融合了。不是宣泄和病态、不是丑陋和污秽、不是空虚和绝望,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宁静、纯真、朴实的大美境界。赵无极曾经在他的新著中激动地大喊:“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倾听、消化塞尚、马蒂斯!然后再回头,寻找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整整五十年的功夫!”
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回到东方,在艺术探索上“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前辈大师的成功基于对东、西文化的精研、认识和理解,在绘画本体中对传统经典的认同和继承,在东、西文化两条大道中找到了交合点,而这一点,西方人是必须承认和乐于接受的事情。中国大陆的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也是循着这条艺术之旅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的。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周刚先后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展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日本高冈市美术馆、日本东京西武、法国土伦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夏诺当代艺术中心、法国安东尼当代艺术馆、巴黎菲斯顿伯格画廊、珂融画廊、巴黎维多利亚画廊等分别主办了周刚个展。周刚的艺术成就,使他曾荣获法国戛纳—蓝色海岸首届国际艺术展金奖、日本富山国际水墨三年展奖和首届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等,崭露头角以来一直被海内外媒体所介绍。曾在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出版过个人画册。作品被法国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和日本公共机构及各国私人收藏。
周刚回归!响应时代与心灵的呼唤,“永远的水墨情结”续写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大美境界!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