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巴黎:政治、文化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
[美]杰罗尔德·西格尔著
卫华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徐岱
所谓“波希米亚”,其词根"la Boheme"原义是法国人对流浪在欧洲的吉普赛人的称呼,但在十九世纪以后,被当作一个普遍形容词,用来喻指那些不满现实、自由浪荡、具有创新才华的文人艺术家及其生活。
作为绵延两个世纪的艺术家生活方式潮流,波希米亚已成为现代世界日渐增长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时下中国城市就出现了许多波希米亚文化现象:圆明园画家村,七九八厂艺术家,上苑诗人村,迷笛音乐节,嬉皮朋克、波普、行为艺术、咖啡馆、SOHO厂房生活、背包旅行等等,构建了城市活力景观。香港著名文化人陈冠中认为,惟有“波希米亚想象”语词能恰当描述北京城这种多元先锋的城市新艺术景象及其未来文化发展潜力。
可惜的是,国人对该概念所含有的审美精神与艺术气质虽时有所闻,但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迄今并不多见。新近出版的《波希米亚巴黎:政治、文化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恰是一本这方面的“及时雨”著作,为中国的波希米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其学术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该书作者杰罗尔德·西格尔教授,196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63-198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8-2006年在纽约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意大利文艺复兴、社会文化理论、个体和主体性的历史、艺术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研究。杰罗尔德·西格尔著作等身,成就杰出。《波希米亚巴黎》是他的优秀著作,曾入选1987年全美国家图书评论界奖最终五人名单。该书将波希米亚现象置放在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当中,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发展史中挖掘这一特异现象的成因和生长,为我们勾勒波希米亚概念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结构与动态,逐步呈现波希米亚生活范式的精神要义。
《波希米亚巴黎》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波希米亚和资产阶级”,叙述波希米亚缘起时的背景、原因和以繆尔热、波德莱尔等为代表的作家文艺家对波希米亚生活的践行。作者指出,波希米亚是十九世纪初人群一个矛盾情感的集结地,一种开拓和试验资产阶级边界的方式。
第二部分“公众世界和内在生活”,讲述自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以后,商业潮流裹挟下的波希米亚人开始有了新的生存模式,持怀疑态度的实用主义元素、自觉的作秀,在十九世纪末改变了波希米亚内涵。
第三部分“从波希米亚到先锋派”,阐释波希米亚与先锋派艺术之间缠绕不清的关系与纠葛。作者认为,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计划废除艺术与生活区别的做法,在很多方面都是在波希米亚主义旗帜下开始的这类做法发展的节点,他们使得几代波希米亚人的行为经验合法化了。
应该说,《波希米亚巴黎》对波希米亚这种独特的现代文化人群给予了全新的观照、整理和爬梳。一方面,他从史料上旁征博引,精致审核,增删修改,尤其添加了诸如亨利·缪尔热、波德莱尔、巴雷斯等典型个案的研究,清晰展现出波希米亚现象的历史发生、进展、繁荣、衰变;另一方面,依凭明锐的学者目光,在前人波希米亚研究的智慧基础上,作者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整个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生长平台,最终在观点上突破一个半世纪以来,要么将波希米亚视为想逃离市场而追寻纯粹艺术幻象,要么确证波希米亚为艺术家无产阶级化的研究成见,敏锐地指出波希米亚就是资产阶级心脏深处生长出来的一个矛盾表达,是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缺陷,其间新生力量不断与阻挡它们的疆界对抗,社会的边界和前沿不断被探究被测试。换言之,这是一支独具魅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潮流。
该书译者卫华博士碰触波希米亚话题已有数年,对波希米亚文化精神及其美学意蕴深有体验,这对于她的翻译是一个很好的专业背景支撑。她的语言功底扎实,有悟性。译本里的一些文学片段也译得不错。比如,第七章翻译瓦莱斯小说《钱》里一段文字:“股票市场是新共和国的城市大厅。在这,我们集聚独立的神圣工具‘财富’。在这,法兰西天才从此以后猛烈爆发,远远超越主教和军人。沮丧的一代、无效的悲哀、狂热的情感将再次回笼。在利益的战争中,在无数跳跃的吵闹中,在尖锐的哨声中,城市就诞生在这里,就像笔和利剑写就的著作,我看见动人的诗歌,庄严而深刻,让上帝谴责我吧,十九世纪神圣的诗歌!”当事人力图将缪尔热式那种穷文艺家浪漫主义中独立出来的歇斯底里,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应该说,作为一场主要发生在文人艺术家领域的现代反文化运动,波希米亚学的许多内容对于现代路途上行走的当下中国有着很好的参照价值和意义启示。卫华为了更好地理解原著,还专程去美国拜访了时居纽约格林尼治村的该书作者西格尔先生。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兢兢业业,诚恳创作,为大家奉献了好的精神食粮。这是一本有质量的学术专著和译著,就像西格尔先生自己所言:“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发现这本书值得阅读,配得上曾经赋予它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