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何其难
恋爱、结婚、生孩子是生命延续的必然经过,也是永恒的话题。因此“催婚”并非现在才有,过去有,将来还会存在。调查显示,29.8%的父母组受访者表示“催婚”会一直持续下去,选择此项的子女组高达50.3%;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催婚”现象会逐渐减少,父母组为45.7%,子女组为35.6%。显然,即使在不少年轻人的心目中,“催婚”现象是一种必然行为。受访者陈小姐说:“只要我不结婚,父母就会不断‘关心’我。我结婚了,他们会继续‘关心’,只不过是‘关心’什么时候有孩子。再说,他们也只有这点可以‘关心’了。”
一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什么会遭到这么强烈的吐槽?90后的父母方女士表示:“关键是沟通不够。因为沟通不够,双方采用的方法不能被对方接受。”
调查显示:父母和子女在恋爱结婚这个话题上,能够好好聊聊,达成一致的,父母组有25.6%的受访者选择,子女组则为20.0%;聊过,但不能达成共识的,父母组有33.2%选择,子女组则高达49.1%;聊过,但根本无法沟通,父母组为10.0%,子女组为15.0%;表示不聊的,父母组有31.2%选择,子女组则为16.0%。
调查数据显示,在聊与不聊的感受上,父母组与子女组有一定差别,正如“催”与“不催”的感受有差别一样。但是,聊了以后,达成共识的仅在两成左右,还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反映沟通困难,甚至无法沟通。或许,无法沟通便成了屡屡“催婚”和被屡屡吐槽的催化剂。
一位70后妈妈对自己的外甥女说:“你不要嫌烦,我那个时候也是反感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但现在想想,她们催得好。你以后会知道的,你也会成为那个七大姑八大姨的。”
当年被人屡屡“催婚”,如今屡屡催人结婚。“每逢佳节被‘催婚’”,真成了春节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