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向来是消费热点时段。在这个当口,上海昨天在国内率先推出“个性化价格诚信承诺制”,希望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弥补监管不足,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这一制度创新的首批发力点,对准了价格监管的两大“顽症”:大型超市价格“低标高结”,以及封闭区域的餐饮价格过高。
这两大消费热点问题,一个相对隐性,一个较为明显。相信有不少人曾经遭遇、至少听说过“低标高结”。也就是说,消费者在结账时支付的款项超过了货架上所明码标出的商品价格。由于消费者往往不会仔细核对收银条,就算看,一般也很难发现其和标价之间的差别,因此,很多“低标高结”现象被忽略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家大型商超门店售卖的商品通常超过3万种,主管部门如果要靠自身力量进行高频次核查,除非组建一支异常庞大的执法队伍,否则根本做不到。
而在所谓“相对封闭区域”,也就是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景点等地,餐饮价格超过他处的同类门店,这已成为消费者的某种“常识”。然而,由于此类价格一般都采取市场调节,价格主管部门难以干涉。
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汪鸫表示,这两大问题一直是消费投诉顽症,反映出传统的价格监管手段存在不足。在他看来,政府、企业、消费者都有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应积极作为,商户要自我加压,消费者则应“用脚投票”。
这三种力量的交汇,构成了“价格个性化承诺”这一创新做法。
昨天,本市农工商、联华、家乐福等19家大型商业超市集团在市发改委官网上公开承诺,假如出现商品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企业不仅将退回多付价款,而且会给予消费者一定赔偿。据介绍,这基本上实现了上海大型超市的“全覆盖”。
同时公示的还包括星巴克、耶里夏丽、苏浙汇和歌帝梵(Godiⅴa)4家连锁餐饮食品企业。它们承诺,自己在虹桥、浦东机场,铁路上海虹桥站,迪士尼园区等地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市内其他门店保持一致。
据介绍,“价格个性化诚信承诺”是从去年3月开始在上海市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的组织引导下逐步形成的。之所以用“个性化”一词来形容,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商户所承诺的义务,超出了法定范围,实际上是一种示范,因此,对主动承诺积极践行的企业,其守信行为将被纳入信用监管体系,政府对其监管力度将适当放宽。其二,企业承诺的具体内容并非由政府部门统一设定,而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的,比如:19家超市对“低标高结”的赔偿力度各有不同,有些是按差额3倍赔偿,上限100元,有些则赔偿差额的5倍且上不封顶。
市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事中、事后监管,还是提高行政效率,都有必要推出价格监管治理创新。接下来,该局将推出“个性化价格诚信承诺”的升级版,继续通过政府搭台,希望吸引更多商户参与,并扩大价格承诺的范围和内容。
此外,该局正在尝试建立价格诚信评价制度,希望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在网上公示商户的价格诚信等级,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信用手段维护市场秩序。
记者昨天走访了地处浦东的一家大型超市。在店堂内几十处区域,醒目地张贴着“价格承诺”的标牌和具体内容。其店长告诉记者,为了践行承诺,他们每天一大早都会对价格出现变动的商品进行严格审查,并且专门培训客服人员高效办理退款和赔偿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