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今天下午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应勇接受中外媒体提问。
应勇:在刚刚结束的闭幕式上我已经作了表态发言。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记者提问,我很乐意回答各位记者的问题。
人民日报:应市长您好,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上海的经济数据有了企稳回升的迹象,请问您对今年上海经济的预期如何?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在哪些领域?
应勇:2016年上海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健康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
根据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海2016年GDP增长6.8%,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达到3.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8.9%和10%。考虑多种因素和上海的实际,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5%左右。
这个目标的确定,是我们考虑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很多其他因素而提出的,是积极的、恰当的。当然,要完成这个指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们要的经济增长是质量好、效益高、结构优、可持续,而要实现这样的增长就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在具体工作当中,我们要进一步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进上海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这两项国家战略,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要进一步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培育新的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发挥“四个中心”的功能。这些年,上海在培育“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经济增长都超过了两位数,有些甚至超过了20%。我想,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向扩大内需要动力,扩大有效投资,提升消费水平,稳定外贸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我们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新华社: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正式运行了三年。现在,全国已经有11个省市设立了自贸区。我想问一下,上海自贸区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下一步发展重点将是什么?
应勇: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中央交给上海的又一项重大使命。三年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取得了预期效果,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上海自贸区三年来,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三年来,新成立了400多家企业,超过了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上海自贸区在浦东1/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3/4的生产总值;自贸区在占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建设情况作出了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也对下一阶段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的要求,在着手制定下一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总的要求是,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投资领域、贸易便利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综合监管等方面力争取得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结合上海的特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还要重点加强“三个联动”,即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浦东新区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再造区的联动。
彭博新闻社:大量的资金流出,导致开放资本账户的改革逐渐停滞,我的问题是,是不是要等人民币升值后才会继续推进这项改革?
应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我们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要利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个平台,实现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深度联动。目前推进的金融创新,就是要继续抓好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改40条”的落实。我们在稳步推进“金改40条”,没有停滞。
去年,我们已陆续出台深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综合监管试点、支持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拓展自由贸易账户跨境金融服务等实施细则,发行了第一只自贸区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相继设立了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去年,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新增近2万个。三年来,累计自由贸易账户已经超过6.3万个,办理的跨境结算人民币总额已经超过10万亿。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进行本外币的融资超过了8000多亿元人民币,没有一笔发生风险。
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国家“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按照“积极稳妥、把握节奏、宏观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继续抓好“金改40条”的推进和落实。比如,我们要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和应用,争取把自由贸易账户拓展到区外的科创企业;我们将探索金融服务业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面向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的建设。我想强调的是,在推进金融创新当中,必须把防范风险贯穿始终,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东方卫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关推进综合医改的内容引人关注。医药分开、取消药物加成方面,公立医院取消药物加成有没有时间表?医改有哪些成果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实施效果如何?未来如何更好地完善?
应勇:上海按照国家部署,持续推进医改。去年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以来,上海进一步加大了医改工作的步伐和力度。在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招标采购的基础上,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全市公立医院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上海在2011年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目前超过1000万的市民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行这一制度,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的水平,让更多的市民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并享受更好的服务。此外,还在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大病医保的待遇。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会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除了限购、限贷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增加土地供应。上海是否考虑增加,特别是增加市区的土地供应?
应勇: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房价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上海的房价太高,这会影响年轻人的发展,影响城市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去年,上海贯彻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求,出台了“沪九条”、“沪六条”等措施,从实施情况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我们要牢固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今年将新增供应5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还要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
借这个机会,我还想说一下一个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公寓式办公房等被社会称之为“类住宅”的问题。近期,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作出了停止此类新项目的审批、暂停此类房屋的销售和预售的决定。“类住宅”项目在土地性质、使用年限、水电气配套和使用价格、居住人员落户和子女就学以及房屋交易的税率等方面,都和普通商品住宅有明显的区别。现在公寓式办公房等“类住宅”乱象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也间接拉动了工业用地和其他商业用地的价格。对这一类问题,必须予以清理、整顿和规范。目前,市政府的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去年年底上海出台了针对网约车监管的新规。新规会不会进一步推高上海车牌价格?今年“两会”上,共享单车成为热点,有很多支持的声音,也有很多的担忧和反对声音,市长您对共享单车在上海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应勇:对网约车的管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于法有据、依法管理,促进网约车的安全、规范、有序发展”。网约车新规符合上海实际,要严格落实。至于网约车新规是否会推高车牌,从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车牌拍卖情况总体平稳。对于传言今年4月会对外牌限行有更严格的措施出台,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共享单车发展很快,社会广泛关注,我们也很重视。共享单车符合绿色、环保的出行理念,也有利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骑行不规范、停放不规范等问题。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相关的指导意见。我认为,应加强慢行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共享单车规范、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要鼓励企业、行业加强自律,加强规范管理。还要引导广大骑行者文明使用,文明停放共享单车,并明确相应的管理和执法措施。
中央电视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走过三个年头,目前取得哪些重要进展?去年9月份科创中心建设又公布了升级版的人才30条政策,想请教一下应市长,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措施?
应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海服务国家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上海是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到2020年基本建成框架的目标来做。我们当前的重点是要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依托光子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类脑智能、纳米科技、计算科学等大科学设施群,筹建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对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方案正在逐步实施。
这些内容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的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推进杨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加强金融支持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
人才是基础和关键,没有人才科创中心建设无从谈起。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去年9月,我们对2015年出台的人才新政做了完善,推出了人才政策的30条,我觉得这还不是最终结果。要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才集聚的大举措,把上海建成高端创新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凤凰卫视:香港的迪士尼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不知道上海迪士尼运营情况怎样?上海迪士尼的后续工程建设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应勇: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以来,总体情况较好,乐园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国际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总数超过1100万人次。上海迪士尼去年11月宣布乐园一期扩建计划,将增设“玩具总动员”园区。中外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协作,推动上海迪士尼更好发展。
新民晚报:今年被称之为新高考元年,上海不少家长尤其是考生家长都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动向,请您介绍一下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确保新旧高考平稳过渡?
应勇:实现高考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增加了考生对报考学校和选择志愿的选择权。新高考录取的基本方式是“两依据一参考”,即以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在考试的科目上从原来的“3+1”变为“3+3”;除“语数外”外,考生可以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三项科目。同时,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也不再受文理科的限制,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
今年是新高考元年,但围绕新高考进行的改革从2014年就开始实施了。检验高考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生有没有更多的实际获得感和满意度。我也衷心地祝愿,能有更多的考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重污染天数在逐年下降。上海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到底是什么?未来在开展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方面,上海有什么新的举措?
应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底线,持续加大包括空气质量在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上海已提前一年实现了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目标,2016年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53微克/m³下降到了45微克/m³,重度污染天数从2015年的8天减少到2天。
刮不刮风,刮什么风,不取决于我们,但是对大气污染的治理要不要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要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取决于我们。我们要全面完成清洁空气的行动计划,以“硬”措施来完成大气治理的“硬”任务,打好大气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空气环境会持续得到改善,我们上海的“水晶天”将会越来越多。
台湾中天电视台:上海台北双城论坛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地交流合作,您认为两地在哪些领域会有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呢?
应勇:上海台北双城论坛自2010年举办以来,上海和台北已经在多个领域先后签订了26项协议,为推动沪台两地的合作和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得到了两地民众的支持。
我一直非常关注上海台北双城论坛。论坛的举办为推动沪台两地的多领域合作与交流,为两市交流借鉴城市建设经验提供了平台。我希望,上海与台北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为两地的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几年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自身建设重点,上海也在很多领域做了尝试。请问应市长,今年上海在简政放权方面有哪些新的措施?
应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举措,也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上海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在这一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和深化这一改革。比如,进一步深化“证照分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做到“两个扩大”。一是扩大改革的事项范围。去年浦东新区的“证照分离”改革在“先照后证”的基础上,把116项行政许可纳入到“证照分离”。今年我们还将新纳入70项,并力争把经济领域的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进来。 第二,要扩大改革试点的实施范围。去年我们对浦东新区试点116项改革事项,在全市范围推行37项,今年我们还要扩大实施的范围。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今年还要继续取消一批行政审批和评审评估的事项。与此同时,我们要推进“三个脱钩”,即与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经济领域的学会、商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行政机关和一类公益事业单位等与所属的企业脱钩。
要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网上政务大厅的建设,让事关审批的事项和面向社会、企业、群众的服务事项更快接入网上政务大厅,实现社区的实体大厅和网上政务大厅的衔接和连通。同时,还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去年我们结合“营改增”和调整社保的缴费费率,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收费,为企业和社会直接减少税费超过850亿元。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增强企业和社会的活力。
澎湃新闻:老百姓都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于网店的“拼接牛肉”以及外卖送餐等这些新业态,政府部门在监管和部门协同上,有没有新的设想和计划?
应勇:“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一条底线,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四个最严”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去年,我们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制定了行动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效。本次“人代会”上,我们审议通过了上海市的地方法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把我们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业态做了规范。
刚才你提到的配餐的问题、网络食品的问题,还有加工小作坊的问题、食品摊贩的问题,以及政府监管和跨部门协同监管的问题等,《食品安全条例》都有专门的具体规定。我也希望媒体能够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
这次人大通过地方立法,为我们下一阶段做好食品安全的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我们要贯彻落实好《食品安全条例》,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市民满意的安全城市之一,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也希望媒体在这方面能够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监督。
主持人:今天提问就到这里。
应勇: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新春佳节了。我借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拜个早年,也向现场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拜个早年。祝新春吉祥!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感谢应勇市长,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祝大家新春愉快!谢谢大家!
摄影|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