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血管学的中国式创新”“中国式换脸”“青光眼防治的上海模式”……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上海医院系统6支团队榜上有名。它们或勇闯医学禁区、突破世界难题;或敏锐注意到并投身于疾病防治工作,去疾病“上游”寻求解决方案;或潜心钻研传统医学智慧,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难治病——创新驱动医学发展的浪潮,正在医院系统掀起。
勇闯医学禁区,发出上海声音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用第二军医大学景在平教授的话说,“就是自己的血压把自己的主动脉给生生地撕开了”。这是一类十分凶险的致死性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这些听起来感觉距离我们很远,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的头号次生灾害就是主动脉夹层,你就会理解由于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并不乐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呈现“三化”:发病率升高化、低龄化、突发化。
经10多年探索,景在平团队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此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得益于该团队的不懈创新,我国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远期治疗效果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该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新型腔内移植物,成功突破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的最后禁区——实施升主动脉扩张病腔内微创治疗。国际血管领域专家特发独篇专评,赞誉这支团队。
创新驱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上海的医院里还有很多令人振奋的案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项目组首次提出“组织预构修复”的治疗策略,创建的“全脸面预构重建技术”,规避了异体脸面移植存在的免疫抑制、供体缺乏、伦理等问题,推动了我国烧创伤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该团队牵头的相关项目此番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李青峰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历经十多年获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属世界首创,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式换脸”。2014年,《美国颅面外科杂志》主编穆塔兹教授发表述评文章称,该技术打破了长期以来大西洋两岸主导整形外科技术进步的格局,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重要医学创新。
大专家开展科普,去“上游”解决问题
要让人们少生病乃至不生病,除了不断勇攀医学高峰,拿出更优治疗方案,上海还有一群医学专家在“高大上”的科研攻关之余,寻找另一条解决路径,那就是去疾病的“上游”做预防工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团队就是这项工作的典范代表,此次这支团队作为牵头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个科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还是挺新鲜的。孙兴怀团队则用实例告诉大家:不起眼的大众医学科普,可能成为攻克某些疾病的重要抓手。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病,我国患病率约2%,致盲率22.7%,已成为影响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威胁之一,但我国青光眼患者中约2/3初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与其在‘下游’不断对着中晚期病人无奈地摇摇头,不如走到‘上游’在他们还没发病前就给予预防”,抱着这样的初衷,孙兴怀团队撰写青光眼科普书,建立国内首个青光眼患者俱乐部,借助新媒体、社区咨询和义诊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教。
通过该项目的科普教育,青光眼漏诊率降低30%以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从教育前的63%提高到93%,眼科门诊进行青光眼筛查的人数增加了近40%! 这一新模式被誉为青光眼科普防治和自我保健的“上海模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推荐。
用中医智慧探索治疗重大病
还有一些危害人类的重大病,西方医学日益显出治疗极限。上海有群中医专家从传统医学中寻找答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告诉大家“中医亦有大作为”。此次,上海中医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以平团队参与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她领衔团队参与的IgA肾病诊治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团队牵头的项目。该项目历时20多年,针对IgA肾病诊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将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等传统医学的理论精华融入西医临床实践,创建了优于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病病证结合诊治的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结合创新治疗技术。
上海的获奖项目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团队参与的“视网膜疾病基因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应用推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参与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优秀成果为保障我国百姓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