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届市委十四次全会系列报道
■3月开始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显示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在警方持续精准发力之下,整座城市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观,越来越多交通参与者感受到了“堵车不堵心”的秩序之美
■宝山区水务部门根据《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制定非法入河排污口专项封堵方案,仅一周就累计封堵90余处非法入河排污口。整治后的环境之美让小区居民倍感惊喜
■本报记者 刘栋
淮海中路瑞金一路,上海最为繁忙的路口之一。当淮海中路上的红灯亮起,汽车、非机动车、行人纷纷停了下来,在白色停车线后整齐排成一队……今年9月,一位北京游客在这一路口的一家咖啡店,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并发到网上,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论:“这让我发现了都市中除去非凡建筑之外的另一种美———那就是秩序之美!”
在上海本地一家网络论坛里也有一则热帖,是一组小区环境的对比照片。之前的照片中,违法搭建随处可见,车辆乱停乱放屡见不鲜;之后的照片中,绿植草坪环境宜人,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帖子中提到的小区是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五村,发帖人此前饱受小区环境脏乱差的困扰,整治后的环境之美让他倍感惊喜:“本以为这个老小区不会再好起来了,可这场整治开始之后,真正让居民小区回归到了本来面目。”
两位网友眼中的环境之美和秩序之美,正是今年上海全市持续推进补短板的两项重点工作———“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成效的直观展现。直面矛盾问题、秉持群众观点、持续精准发力、坚持法治引领……透过这一轮补短板中的关键词,人们感受到的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从“管理”向“治理”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找准症结,拿出勇气和担当
环境和交通,两个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从每日的空气质量,到小区内是否有人种菜,甚至开车出门路堵不堵,但凡与“感受”和“体验”挂上钩的事,几乎都会成为大众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不少市民可能还记得,2015年初的上海“两会”,人大代表在会场上述说着“合庆黄妈妈的心中之痛”:周围环境日益恶化、空气中怪味弥漫……这些讲述让不少人产生了共鸣。
“从局部的小问题没有被重视,到时间长了问题蔓延扩大,最终形成气候。”市委书记韩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城市短板的症结所在。从不少地区的发展经历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地处上海西北角的宝山区南大地区,曾经皮革工厂林立、废气污水不绝。当地政府一直想对其加以整治,补齐短板,以提升区域整体环境质量。然而,短板常常涉及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往往还没“开弓”就已阻力重重。
破除利益之困,最需要的还是勇气和担当。南大地区的拆违整治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各种挑战:有的企业面临搬迁,便死活不肯搬;有的居民违建要拆,百般劝说无果……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精神状态,工作组因户施策、逐一突破,一枚枚“硬钉子”终被一一拔出。
3月开始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同样显示出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例如机动车乱鸣号,这个被不少人视为“无关痛痒”的交通违法行为,却成了上海警方严厉查处的对象。在警方看来,交通违法没有大小之分,如果做不到对所有违法行为的“零容忍”,依法严管势必无法落实。在警方持续精准发力之下,整座城市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观,越来越多交通参与者感受到了“堵车不堵心”的秩序之美。
寻找最大公约数,提升居民获得感
小区违法搭建多,环境脏乱差,居民反映强烈。违建被拆除后,“腾出来的空地怎么用”再度成为居民们的关切。在宝山区泗塘五村的环境整治中,街道工作人员深知:“拆违不是简单地拆,而是要还给居民一个更舒心的居住环境。”在确定整治方案时,街道相关部门主动上门了解居民诉求,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力求获得居民们的“最大公约数”。整治方案中,绿地里点缀的晾衣架、楼栋门前的锁车桩等———这些由居民自己提出的方案,着实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
然而在交通大整治中,“获得感”似乎来得并不是那么直接。当警方拿出“见违必究、纠违必处、处罚必严”的态度开展交通管理之后,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感受都出奇地一致———罚单越来越多。作为此轮整治的重点,查处违法停车引发了不少争议———有的小区停车位紧张,居民不得不将车辆停到小区外的道路上,但此举一定会被罚;送孩子上学,周边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于是习惯性地将车辆靠边一停,转身回来时发现被贴了罚单……
于是,在处罚的同时,警方也在思考疏解矛盾的办法。宝山交警协调商业设施开放夜间停车,让附近居民和购物客流错时停放;浦东交警开掘区内支马路资源,辟出更多道路停车位;徐汇交警配合区建交委联动开发停车诱导App,让车辆实现精准停放……疏堵结合之下,规范停车正成为大多数车主的一种习惯。经过八个多月的整治,路边违停的车辆少了,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高;刺耳的喇叭声没了,市民们的耳朵顿时感觉清净了不少;变道不再随心所欲,新手上路也不会被吓出一身冷汗。这些点滴变化,让城市里所有交通参与者的“获得感”得到了逐步提升。
依法善治,为常态长效提供保障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也是此轮“补短板”区域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拆违不同,水环境治理往往牵扯面广、涉及范围大。曾有水务部门工作人员这样总结: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多头管理之下,必须找到关键突破点。在宝山区,水务部门拿出《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以法规为依据,联合属地镇政府,制定非法入河排污口专项封堵方案。仅封堵工作启动一周,就累计封堵90余处非法入河排污口。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一字之差,折射出的是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高低。法治,既为城市治理厘定行为准则,更是城市治理形成常态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本月底,被称为“上海史上最严交规”的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即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表决。这部法规对上海交通大整治中好的做法予以了固定,新增了将交通违法处罚信息纳入上海征信平台等内容,为警方执法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