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何完善骑行体验?
考虑到未来信息化时代大趋势,金忠民表示,此次“上海2040”强调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依托该平台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检测、维护。
目前,规划里运用比较多是空间地理数据,包括一些经济发展情况,而这些数据基本上是由各个部门定期收集反馈。
事实上,除了公共部门,许多民间数据也将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比如,通过自行车上的智能锁,摩拜单车已经第一次把自行车的轨迹和数据画到图上来,而在服务大量人群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数据。
王晓峰说,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雾霾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以及大型居住区和商业区人员流动情况的报告。同时也希望通过大数据,对未来道路设计形成一些建设性意见。
比如,如果一天内世纪大道有一万人次骑车,陆家嘴(23.820, 0.00, 0.00%)有8万人次骑车,那么将来这两条道路是不是设立自行车道,怎么进行道路规划,甚至道路两旁商家规划,这两个数据都会有一些指导意义。
“但是现在数据还比较少,我们也愿意跟相应科技机构,政府部门一起来研究,看看可以如何让这个城市交通更好。”王晓峰说。
黄佳说,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体制内外的结合,来解决一些交通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大数据与规划结合,以预测性做城市规划。
金忠民说,上海作为一个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建设后时期的城市,不是纯粹搞物质性、空间性建设,而是进入了存量规划。一个特征就是更多关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
因此这次“上海2040”就是一个转型,更多关注市民需求,把市民可以感知的出行、居住、养老等等问题作为规划的基本考虑范围。
而上海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一个小地方,人多地少矛盾还是比较突出,而且现在人口还在增加。
因此上海也借鉴了国际上先进规划理念,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更关注就业岗位跟空间布局结合。所以上海就把发展重点从市中心往郊区转移,聚焦新城、新市镇作为郊区下一步发展重点,很多新城比如嘉定、青浦、松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城市运作,有就业、交通系统。
金忠民也坦陈,未来是很难预测的,所以也要考虑未来的多种可能,因此“上海2040”此次在空间上做了一些留白,而且是在城市开发边界之内,在锁定的建设用地天花板下面做文章,用规划土地方式的转变来倒逼城市经济发展转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留白用地类别在国标里面没有的,但是上海第一次用空间留白来做。”金忠民说。
而只有很好地实现转型,上海未来的生态用地才能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更好地满足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移民等各个人群的不同需要。
“上海处于有机更新阶段,要细化城市规划深度,也会考虑未来让人的生活更加丰富,这是我们规划一直追求的目标。”金忠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