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在2010年暑假期间联合举办“少儿版京剧《赤壁》夏令营”。图为少儿版京剧《赤壁》彩排照片。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码头——对于中国京剧而言,是一个意义特殊的词。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从庙堂走向大众、走向五湖四海,菊坛出人出戏、聚人聚戏,都离不开码头。码头是见证京剧发展的不朽舞台,更是精神高地。上海,曾是“四大名旦”大红大紫的一方福地,梅兰芳一度定居于此,程砚秋几乎年年抵沪公演,尚小云、荀慧生结伴到此登台。
有人认为京剧艺术有所式微,但京津沪汉等地近年陆续呈现出一派复兴新气象。最近,著名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为上海市民上了一堂京剧花脸艺术公开课。观众提前数小时排队入场,其中既有资深票友,也有对京剧知之不多的“白丁”。
近年来,京津沪汉因地制宜,采取系列措施,从政策和资金上全力支持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各地建立影音资料库,拍摄了 《龙凤呈祥》 《霸王别姬》 《秦香莲》 等一批京剧电影,集中整理保存名家艺术档案;通过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一团一策”改革等,完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在剧目排演、人才培养上不断开拓创新。
今天的京津沪汉,正在酝酿的是新时代的京剧大码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