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懿)未来五年,上海将有更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应用涌现,从而初步建成以“泛在、融合、智敏”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数据经济”枢纽城市。昨天,上海借“智慧城市体验周”开幕之机,正式向媒体介绍了新制定的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届时,本市家庭网速将再提升一倍,全市公益性WiFi接入点数量将是现在的4倍,信息服务业规模将翻一番。
在整个城市的量级和视野下推进“互联网+”,使得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深度融合,这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从2011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推动下,上海实施了两轮“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家权威机构评测,上海在全国信息化排名中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市民“获得感”最高的,是交通、医疗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深深烙上了“智慧”印记,相应的市级信息化平台几乎成为智慧城市领域的“新上海地标”,比如:上海“医联工程”和市民健康网,目前存储的就医记录超过40亿条,覆盖7000多万患者,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大数据平台;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可完整提供坐车(公交)、开车、停车等全方位的出行信息;在食品监管、环境应急、社区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的推进显著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在上海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上,目前已包含1万多家企业的3000多万条信息供市民查询,由此萌发出了一个社会协同、多元共治的管理体系。
根据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以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政务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框架,瞄准网络泛在、应用融合、服务智敏这三个主要特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使得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
在基础设施方面,家庭光纤用户平均接入带宽届时要达到每秒100兆,平均下载速度要超过每秒25兆,全市的i-Shanghai公益性WLAN接入场所要达到4000个;在数据资源和信息化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府数据公开网站提供的开放数据集要达到5000项(是现在的5倍),数据交易规模国内领先;在打造新经济形态、激发创新动能方面,“十三五”时期末,上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营收规模要跨过“万亿元”大关,大数据发展水平要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拥有50家以上的大数据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