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钱钰)记者从前日举行的第13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上获悉,市教委已着手启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接受不少于50课时的专项学习,预计将在2017年全部完成。
不久前由OECD组织公布的上海TALIS(教师教学国际调查) 结果显示,上海教师有一个短板,即在“教师每周要求学生用ICT(信息交流技术) 完成作业或者学习任务”方面,上海教师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值。市教委这一系列措施的目标指向被认为是:“补短板、强应用”。据市教委副主任袁雯透露,提升工程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诊断性评价为依据,提出个性差异,强调应用实践,旨在全方位地促进教师理念的革新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目前,上海市电教馆已经完成了提升工程学习平台和市级通识课程的开发。
究竟该培训什么? 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教授看来,首先亟需更新教师ICT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级,需要将PCK(学科内容教学知识) 与ICT互动技术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方便运用、乐于使用。此外,还需要将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互动过程记录下来,以此帮助教师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优势与弱点,以便继续提供“因人而异”的学习材料与建议。
提升教师运用ICT技术的认识水平也是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ICT技术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提升我们教学的质量、帮助我们因材施教,而且要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将投身的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张民选说。
上海教师有这个短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专家在论坛上表示,不是仅仅是因为应试教育压力大,教师才不愿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相反TALIS结果显示,上海教师对此需求旺盛。对于教学相关的信息交际技术的使用上,77.3%的上海老师认为“较有需要”和“非常需要”。张民选表示,教师使用ICT技术的物质条件基本不缺,然而教师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仍然基本集中在制作PPT、备课时收集一些材料上,缺乏交流互动。光是视频性质的教具难以吸引教师和学生使用ICT技术,我们还缺少丰富的、具有互动特质的ICT教具和学具,这样的教具和学具亟待开发。
论坛中,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表示,“补短板”最终还需改变考试和评价方式,以推动新技术的深入与应用。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坦言:“老师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很感兴趣、愿意投入的。但我们现在的考试以纸笔考试为主,因此很多作业是没办法在电脑上布置、回收和分析的。”
“我们非常希望技术能够撬动学习流程的再造,带来学习时空的延伸,撬动学习方式的转变,生发出学习的新动力,由此带来自身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