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妇幼健康水平是衡量地区医疗乃至文明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上海交出的成绩单很漂亮,单从上海孕产妇和婴儿低死亡率看,上海多年前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里有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又称红房子医院)出的一分力。
一片片红瓦屋顶下,这家老牌妇产科医院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病人来问诊。看着攀升的就诊人次以及医院在各排行榜上位居全国妇产科专科医院“第一”的座次,院长徐丛剑教授并不沾沾自喜。这两年,这家医院埋头推行医疗水平再提升改革,徐丛剑说,最好的治疗方法不是写在指南上,而是存在于临床实践中,为了追求最好的治疗,需要永远在路上。
“拯救子宫”
每天,红房子医院要接诊大量妇科肿瘤病例,全上海47%的宫颈癌手术在“红房子”完成。另一方面,这里的陈晓军医生带领一支团队则在做着另一个研究:早期子宫内膜癌以及会转变成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这群人以前没人管,但数量不少———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发病率为1.5/1000,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10倍。
“非等到生肿瘤了,才有人管她们?”
陈晓军说,通过规范化治疗,这群人有预防这条路可走。前年起,她和同事着手把此类病人登记起来,给予治疗。
以往得了子宫内膜癌,常见对策是“切子宫”。“对年轻的子宫内膜癌病人来说,子宫切了,没法再生育,人生际遇也不同了。”陈晓军忘不了病理科周先荣主任说的一句话———要敬重年轻的子宫。是呀,为什么不能在没得肿瘤前就拯救年轻的子宫?
陈晓军出发了。
“救子宫”并不容易,因为镜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太不典型了,所以同一张病理片子,不同专家解读报告,完全一致的可能性仅有50%。
陈晓军请来病理科、内分泌学科、宫颈科、生殖科等领域的同事,这群医生每次就围着一个病例走全程:从诊断开始,尽最大能力保住每一个子宫、不漏掉每一个“坏病变”;对有生育要求的,尽可能保子宫,想方设法圆病人“当母亲的梦”。
他们已治疗6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有效率达到97.06%,国际水平为66%。截至今年3月,实现33%的怀孕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去红房子能生孩子!”这样的名气在病人圈传得很快。如今,陈晓军又准备把子宫内膜病变叠加乳腺疾病的患者也一并管起来,这是又一个此前处于边缘地带的病人群。
打造“大家”
“把边缘地带的病人管起来”,对医生来说“劳心、劳力”。一般切一个子宫,住院三四天就能回家了。但在陈晓军这里,治疗疗程在6-9个月,其间还得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用药,调整治疗策略。
如何鼓励医生同事一起去做这些吃力事?推动陈晓军出发的,源自“红房子”的一个思考和一次行动。
这些年,红房子医院的SCI论文数、门急诊量,以及在权威学术排行榜上都位居全国数一数二的位置,可徐丛剑依然看出“短板”。虽然在最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红房子”在“科技产出”(以SCI论文发表为依据)这个项目上排名全国第一,但在“科技投入”(主要以获得国家科研项目为依据)、“学术影响”(主要以专家在专业学会任职情况)方面,分别位列第六和第四。“红房子”总分排名全国第二,第一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数字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我们的手术不少、难度不低,但差距在哪里? 在于不精深,没出现真正的大家。”徐丛剑分析,“红房子”的医生们表面看“什么刀都会开”,潜在问题是什么都不专,发的论文方向分散、分值不高、影响力有限,这些将制约学科往更高层次发展。
2013年,红房子召开教授座谈会,商讨打造建设专业团队。“肿瘤化疗”成为先行先试的典型。历时9个月,“红房子”成立了化疗病房,摸索出一套化疗体系。这背后也意味着这家医院里更深层的理念转变:400多个妇产科专家在临床、科研、学术上都需要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养成学术好风气
2014年起,红房子开始启动“妇科肿瘤优秀团队建设”,全院自由竞聘首席专家、高级助手,组建团队。这个专业团队建设还明确每个方向设两个团队,竞争与合作并举。陈晓军的团队就是成功申报的两支内膜癌团队之一。根据评估情况,医院给予团队20万元至60万元的经费支持,直接把钱投到专业团队和人员的发展上。
2015年11月,10支专业团队开始运行,今年起计入考核。运行近一年,华克勤教授、刘惜时教授分别领衔的宫颈癌团队,以及两支内膜癌团队等运行尤其出色,不仅看好了大量“别人看不好”的病,诸如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令该院在全国逐渐形成新的特色和影响力。
“多竞争,少碰撞,好的学术风气形成更可贵。”徐丛剑很看重大家思想上的变化。最近有人找他,迫切想加入第二批专科团队建设,也有专家说,希望引进科研人才。
去年起,“红房子”引进了3个“长江学者”、2个“国家杰青”投入基础研究。“复旦一家专科医院引进这么多科研人员做基础研究,真是破天荒。”徐丛剑说,如今大家在临床专业上有更多思考和追求,自然而然会对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提出更高需求。这一切结出的果子是:治疗飞跃,患者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