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记者李静)到2050年,全球约有7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空间有限,食物从哪里来?那时的城市怎么装扮才更舒适宜居?怎样使坚硬的钢筋水泥丛林变得柔和多姿?昨天,致颢投资旗下创意空间品牌“MORE:”携手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侬青(Nunzia Carbone)和德度建筑设计在安福路275弄的胶囊画廊发起一场“可食城”装置艺术快闪活动,一次性给出上述一连串问题的答案——人们“自力更生”,在天台、阳台、街角、社区空闲地段种上可食植物,既环保、绿化还能吃到放心的食物;利用新科技,在狭小的空间种植立体绿植和瓜果粮食;将艺术、科技和环保结合,用可食植物点缀城市空间,营造一座可食、能吃的城市,是不是很向往?
昨天,在画廊室外的草坪上,固定着百余只橙色的可降解气球,气球内是辣椒、番茄、黄瓜等瓜果蔬菜的种子,傍晚时分,主办方将这些气球放飞到夜空,期盼它们洒落在城市的角落生根结果。在画廊外,一面布置了可食用植物的绿墙让人印象深刻,主办方介绍,这是想让市民和游客在绿色环保的氛围中直观地体验到“可食城”项目提倡的城市农耕文化,希望人们植绿,让上海变身一个“可食”的城市。
“可食城”快闪活动融合城市发展、社区生活、生活方式、生态、艺术、教育、美食等主题,关注城市钢筋水泥向绿色生态的转变。活动现场还有社区居民和孩子、高校师生、建筑师和艺术家等探讨城市与绿色的发展可能。
据介绍,“可食城”项目是对城市化和环境变化问题的一个回应,近两年来已在上海多处进行试点,重塑城市、居民和自然的关系,使城市更宜居,比如在公共空间安置绿色和食物生产相关的装置,在小学装上“树屋”装置,在社区街道安装植物温室,在狭小的楼道旁纵向种植可食绿植等立体绿化。这些小而美的绿化景点开掘了上海这座巨型城市的空间潜能,市民也可以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或粮食,并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作为创意空间运营商,“MORE:”关注“生态、生活、社群”,携手“可食城”等创意生态项目,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关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及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