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 正在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将再添一所顶级科普场馆。昨天上午,当一把铁锹在上海临港滴水湖畔的临港大道和环湖北三路交叉口挖下第一铲土,目前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正式开工兴建。预计4年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座美观、大气、独特的天文馆。
上海天文馆坐落在临港滴水湖畔,距离轨道交通16号线滴水湖站大约700米,总用地面积586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64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题建筑以及魔力太阳塔、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餐厅等附属建筑。预计2019年建筑竣工,2020年建成开放。
天文馆的设计方案是从中、美、英、德等国内外13家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的“三球”方案。“三球”方案将许多天文概念融入到建筑造型中,寓意地球、月亮和太阳三者间的轨道关系,观众走入其中,犹如置身无穷运动与变化的宇宙空间。上海天文馆在建设时还考虑到更多人的参观需求,单独辟出了观看星空的空间。在直径18米的球体——天象厅中,所有参观者都可以“遥看牵牛织女星”。
然而,用混凝土浇筑一个直径18米的球体难度太大了,如果不能解决在空间中定位的问题,造出来的球体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计算机手段的应用让建设一座大型球体建筑成为可能,据悉,上海天文馆是全周期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建设的试点项目,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当人们看到这样一座建筑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嘿,天文馆,就是它了”。
在上海天文馆土建工程开始后,展示工作也将紧锣密鼓展开。上海科技馆天文管理处处长、天文馆建设指挥展示部部长林清透露,天文馆分为家园、宇宙、征程三个部分,具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把目光投向万物、环境,使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知;二是关注人类自身,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展示与知识普及,都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帮助观众完整清晰准确地建立起对宇宙的整体认识。在展示手段方面,上海天文馆的优势是能够使用当下时髦的虚拟现实技术。
“目标是将上海天文馆建成国际顶级天文馆、国际一流天文科普传播中心和天文科学交流与社会创新实践中心。”昨天的开工仪式上,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庆生说,“这些是看得见的目标,看不见的目标是帮助塑造、拓宽人们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