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早已不单单是电商的节日狂欢,而它对于实体经济的改变也绝不止于增加销量
一些线下商家可能仍在惧怕改变,抱怨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但更多实体经济早已放下“包袱”,拥抱“双11”,并迅速实现了“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
有着800多家线下门店的孕婴品牌十月妈咪,2015年“双11”当天的线上交易额达2500万元,全年的线上销售额则为3.5亿元。
可以说,“双11”早已不单单是电商的节日狂欢,它对于实体经济的改变也绝不止于增加销量。
“电商或者说‘互联网+’,正在为我们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个突破的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信息不对称造成供需错配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增长下滑,而这突出表现为结构性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的产品生产得过多,造成产能过剩,而真正需要的产品却又生产不足。”姜奇平强调。
他认为,在国家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社会经历了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发展转变的过程。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比照国际经验,一定会出现需求升级。但我们实体经济的供给却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能够提供的大多是低档次的供给。”姜奇平说。
而中国传统的产业机制下,企业把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往往不知道需求在哪里,这就会造成巨大的库存。
“前几年一直出现这种现象,有些部门或行业产能过剩,产品明明已经卖不出去了,却还在不断生产。这里主要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姜奇平表示。
姜奇平认为,这需要一种新型业态来解决问题。而电商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很快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时捕捉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