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在10多年前就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了,但在中国逐渐迈向少子高龄社会的过程中,养老产业至今仍未发展壮大起来。在华东师范大学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两岸城市养老论坛”上,不少学者提到,我国目前养老服务标准的制定,远远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而针对老年人的适老服务相关标准,更是滞后,这成了阻碍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空巢老人”数量直线上升
据统计,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尚不足20%,相比较发达国家年龄结构还略显“年轻”,但相关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和欧洲地区、加拿大等将并列为世界“最老”地区。
联合国在1956年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人口老龄化报告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中,就以65岁为老年人口的标准,当时这一标准主要考虑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退休和社保标准。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联合国最近又提出了“超级老龄化”定义,即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总数20%。截至目前,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已经进入了“超级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30年,“超级老龄化”国家数量将增加至34个。2050年的中国也将进入这一行列。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拓介绍,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流动,近年来城乡“空巢老人”数量直线上升。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在2014年底就已经超过了老年人总数的50%。其中独居老人又占到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1.9%。
“与以往多子女家庭的老人独居不同,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老年父母中不少人都没有与子女同城居住,即子代‘缺位’现象增加。这也意味着传统家庭作为养老主战场的情况已经显得难以为继了。”林拓在接受采访时称。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我国老年人比例的提升以及养老产业的巨大潜力与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养老产业并非传统认识上的为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而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系统。”华东师大养老事业研究中心易臻真博士表示。
而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60周岁到65周岁的老年人口中约45%现在还在就业,42.8%的城市老人拥有存款,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甚至比年轻人更有潜在的消费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需要照料的老年人,还有那些‘空巢’的或者还‘不够老的’老年人。”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
缺乏相应标准成最大障碍
但是,不论是传统认知中的养老产业,还是更多元的养老产业系统,目前最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标准,这也成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论坛上,不少学者都表示,必须尽快推出养老服务的标准。
目前全国性的养老服务标准只有3个———《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和《养老机构基本规范》。但是这些标准很少关注到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他举了个例子,一些老年公寓的建设单位认为,护理员就是钟点工、保姆。但老年人在60岁后实际上进入了精神生存状态,他们往往会寻求自己的信仰,到了80岁后,甚至可说是进入灵魂生存状态。这些老年公寓往往是只增加了钟点工或者保姆的配备,而忽略了老年人精神生存的特点。如果没有适合老年人精神活动的空间和活动,根本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公寓。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持证率仅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有些老年公寓,是冠以‘老年’头衔的地产项目,与真正的老年公寓相距甚远。”曾刚举例说,在国外老年社区里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座椅,这是考虑到老年人容易疲劳、行动不便的特点,而且老年人社区的台阶和矮围栏特别少,这些都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特点。
反观我们很多老年公寓,为了美观往往在房间内部设计过道,老年社区也是设计了复杂的小路、昏暗的灯光。但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他们在年龄超过80岁后,迷路的可能性将增加不止一倍。“尤其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别说在有着复杂小路的社区里找到自己的家了,即便是在过道多的公寓内部,晚上起床后连自己的房间都找不到。”曾刚说,“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关注‘不够老的老年人’,他们也需要更多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必须要联合各行业的学者和专家,尽快推出合适的标准。”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