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越剧团重新创排的越剧《琥珀缘》再次赢得百姓喜爱。(资料照片)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百年越剧未来之路在何方?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暨2016长三角越剧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就当前越剧传承发展的现状与走向、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推进越剧文化的整合与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国20个越剧团17个在浙江
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茅威涛、谢群英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的越剧经典唱段 《十八相送》,以清丽幽远的唱腔、从容飘逸的舞台气质,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然而,时光回溯到110年前的1906年3月27日,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几名唱书艺人借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 《十件头》 《双金花》,这是越剧首次登台试演。越剧 (最初称“小歌班”) 从此诞生,这一天成为越剧诞生日。
“越剧是一种传唱于田间地头的民间曲艺形式,后来通过不断吸收融合,改革创新,逐渐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根植于浙江,繁盛于上海。”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杨越光回顾说,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 《碧玉簪》 《孟丽君》 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逐渐受到观众喜爱。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 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至此,女子越剧风靡上海滩。此后,越剧界先后涌现出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一代大师,越剧也日渐成为风靡海内外华人世界的一大剧种。
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越剧演出面临观众愈来愈少、专业剧团难以生存的尴尬局面,许多剧团纷纷停演或转业。有数据显示,全国的专业越剧院团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6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20家,其中17家在浙江。“越剧团解散或消亡的数量在全国各类剧种中列第五。而在年轻人中,越剧更是备受冷遇。”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表示,大多数的民间越剧团以农村市场为主,但市场较小,剧团难以得到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