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大幕开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昨天发布。可以预计,随着这份红头文件“落地”,各地都将启动并制定中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在上海,关于高中阶段招考制度即将改革的消息早些时候已经传出。从时间上来看,虽然离正式发布相关方案还有一段时间,但按照昨天教育部发布的《意见》,今后中考改革的大致轮廓已经清晰呈现。
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必须抓住的一个关键词是“综合素质评价”。如果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家长们请“往上看”——看高考。从明年开始,上海作为全国两大高考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将率先启动全新的“3+3”高考方案。新高考的最大亮点和核心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可见,从高考改革向中考改革延伸,在未来全新的考试链条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评价素质对招生学校有何意义?就在今年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4所名校分别公布了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多位招办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从“招分”到“招人”的突破。高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变革,势必也会传导到初中。
根据昨天发布的《意见》,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将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在未来高中招生时,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至此,不少家长可能还一头雾水:每个学生今后都有一份写实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又强调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那么今后的高中招生“口味”到底是什么? 在记者看来,在上海高中阶段招考制度改革具体方案发布前,求解这些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往下看”,观察一下目前上海的小学正在发生的变化。从这个新学期开始,上海的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淡化传统百分制的甄别、选拔功能,通过等第评价的实施,在关注学业水平的同时,更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良好习惯养成。而昨天发布的 《意见》 也明确提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呈现方式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
由此不难发现,在未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分数和名次的重要意义在消减,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习惯、素养———这些曾经一度掩藏在考试分数背后的彰显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东西,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和升学体系中,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考改革之后,中考改革紧跟着来了。处于考试招生变革期的学生和家长理应有一种意识:上个补习班,刷个高分,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和未来招生要求相去甚远。做不到与时俱进,眼前的辛苦付出在未来能获得多少回报,还真是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