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祥这些天正带领团队进行地毯式勘查。作为沪上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他们如今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案例——两家国有文艺院团、两所专业院校全都进驻了一个“大院”。而这个“大院”里还有两座面向市场运营的剧场、6幢历史保护建筑。
今年10月1日,历时4年建造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在虹桥地区开门迎客。届时,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集体回家”,虹桥路将复归“舞蹈家摇篮”的美誉。一个1080席的大剧场与一处298座的实验剧场启幕亮灯,上海的舞蹈家们为之开台、在此驻场,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舞团亦会聚集,舞!舞!舞!
“我看到的并非一个单独的舞蹈中心,而是背后整座城市的文化全局观。”不久前,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如此感慨,“对文化设施进行系统性规划、专业级定位,这般立意,上海堪称全国第一。”
除了玉汝于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也已破土动工,宛平剧院的戏曲专用改造也提上了日程……当文化设施的谋篇布局兼顾城市规划的系统性与艺术门类的专业性,精品力作的诞生就有了沃土。
“绿肺”里的舞蹈中心,是空间的妙用也是国际化的多位融合
延安路一直往西,路过世贸展览中心时与虹桥路有了交错,形成的略显狭长的夹角地带,如今舞蹈中心就身处一片绿色的庇荫下。城市“绿肺”里,历史建筑与时尚剧场,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如此完美地融于一体。谁能想到,从外部的空间到内里的设计,原本一层层都是难题。
由于地处历史风貌保护区,国际舞蹈中心不仅要符合两团两校以及两座剧场的教学、排练、演出和运营需求,还得贴合风貌区的整体风格。按区域规划要求,这里最高的建筑只能有24米,且6栋保护建筑须全部留存,区域内的树木一棵都不能少。构思的过程无法一一还原,但今天呈现于眼前的舞蹈中心让所有人称道。设计师匠心独运,形成了地上4.21万平方米、地下4.14万平方米的建筑格局。从高架上看去,四座崭新建筑藏身绿荫之中:米黄与浅灰的陶土板外墙低调地融入别具年代感的背景中,而亮丽的双曲面铝板则宛如舞者流动的飘带从绿色华盖里飞扬而出。仅仅外立面,已是舞动的灵魂。
更妙的手笔见于其里。一座千人剧场、一个实验剧场、48个练功房,两团两校的学、排、演以及未来国际舞者的交流都在8.35万平方米的地带里大开大阖、闪转腾挪。
让音乐的归音乐,舞蹈的归舞蹈,是差异定位也是精准深耕
自从2011年舞蹈中心工程立项,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已盼了整整5年,“前剧场、后排练厅,缩短的不仅是空间距离,还有艺术距离”。因为是国际标准的舞蹈舞台,芭蕾舞团与歌舞团从排练开始就能对接演出场地,演员走位、舞美音效,无一不是。
舞蹈家黄豆豆在舞台上腾飞了20多年,他太清楚一座国际标准的舞蹈专属场地意味着什么。“每一次跳跃、落地,舞蹈演员的膝盖和踝关节都承受巨大压力。”他说,理想的舞蹈地板,下有5厘米架空,地板本身富有弹性,“若每一次落地都有缓冲保护,那是对一名舞者艺术生命力的无比爱护。”从这一角度理解,在全部演出和排练厅安装舞蹈地板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称得上舞者之家。坐在观众席上,舞蹈中心的剧场也呈现奇妙观感,坡度刚好,观众能瞧见演员的脚尖。布局也恰好,仿佛千余个座位都是无死角的“皇帝位”。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背后,是上海各大演出场所各展所长的规划和布局。大剧院和东艺适合大型演出,观众席多、舞台宏大;文化广场为音乐剧而生,灯光舞美、舞台升降都能作灵活生动的排列组合;上交音乐厅毋庸置疑为交响乐量身定制;而未来的上音歌剧院和上海大歌剧院则会兼顾音乐的混响时间和大型舞台装置的设计。用专业的场地服务专业的演出,这是差异定位,更是精准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