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虎一样,“秋老虎”也是一个珍稀“物种”。虽然上海本周可能会出现34℃的极端最高气温,但是真要抓一只“秋老虎”,恐怕相当不容易。
在经历了3天由冷空气带来的30℃左右的“凉夏”之后,上海中心气象台昨天傍晚发布消息,从明天开始,本市的气温又将回升,预计最高气温将在33℃到34℃。这则消息立即引来与“秋老虎”有关的联想。
“秋老虎”的意思看似浅显——夏末秋初“反咬一口”的暑热天。但民间谈的“秋老虎”和气象学的“秋老虎”还不是一回事。前者所谓的“秋”,是从立秋(8月7日前后)、或是处暑(8月23日)节气算起;但气象学对“秋老虎”的定义,是指9月出现连续两天35℃以上的高温日。
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共也就抓到过17只“秋老虎”,平均每8年多才有一只。近年来,“秋老虎”甚至完全没有出洞的意思,最近一只“大老虎”要追溯到2003年。
即使把“秋老虎”的定义稍稍放宽,从9月“连续两天35℃”变成“一天35℃”(也就是把“虎头蛇尾”的“半只虎”算上),上海历史上也遭遇不多。过去140多年,上海只有25个9月份出现过35℃,平均快6年才有一次。本世纪中,在9月出现过高温日的年份还不到1/3。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昨天的上海天气预报全部兑现,也就是9月1日到3日的最高气温达33℃到34℃,的确也算是难得———毕竟与35℃也就是一度之差。
对“秋老虎”的成因和活动规律,中国气象局下属“中国天气网”曾刊文认为,“秋老虎”与7月、8月“烧烤天”的元凶相同,都是副热带高压。9月,“副高”理应逐渐退出我国大陆,但假如它异常偏强,就会出现晴热少雨的“秋老虎”天气。
“副高”的势力,与海温有一定关系。通俗地讲,如果在西北太平洋靠近我国一侧海域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高海温状态,海水就有机会向大气传递更多热量。实际上,今年西北太平洋的确比较暖。几天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报告认为,在全球变暖和拉尼娜事件的共同影响下,今年秋季,我国沿海海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
不过,专家也坦言,海温与“秋老虎”有一定对应关系,但只是基于统计的结果;两者关联度究竟有多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谁都无法断定今年上海会不会遭遇“秋老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本周过后,“秋老虎”再想逞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在等待或是担心“秋老虎”出现的日子里,不妨记住上海气象史上那几只最著名的“秋老虎”:
最凶猛——1995年9月上旬,上海最高气温连续多日突破35℃,其中极端最高气温达38.2℃;
最怪异——1999年,上海整个7月、8月都异常凉快,9月11日的35.2℃则成为当年唯一的一个高温日 (尽管只有1天,不算标准“秋老虎”);
最耐心——1947年9月,上海出现多个高温日,其中9月27日达35.2℃,这也是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一个高温日。
补充一句,“秋老虎”的“秋”与气象学谈的“入秋”(立秋后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22℃)还差得很远。上海近10年平均入秋时间是在10月7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