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海近日高温,安福路上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却接连推出 《富春山居图传奇》 《临时居所》 《糊涂戏班》 等剧目,引来不少话剧观众尤其是青年话剧粉丝。而中心所在的安福路也因此异常热闹,街上的各色咖啡馆、餐厅在话剧演出前后生意都异常火爆。观众们进剧场前在咖啡馆、餐厅谈着戏,看完戏继续在咖啡馆热烈地讨论剧目的主题、人物、情节、表演。聊艺术,也聊生活。人们已不仅仅是在一个封闭的剧场空间看戏,而是赋予看戏以超越传统的更多更丰富的含义:现场体验、分享、交流……就如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曾经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给了话剧最好的发展机遇。
台上的人是在和台下的人直接对话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话剧市场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2.16%和6.2%。随着话剧夏季档拉开帷幕,去剧场看话剧,更是成为申城年轻人消夏的一种方式。安福路的夏夜,几乎每天都在被话剧演出刷新着热度。
周颖是一位青年话剧爱好者。作为一名职业插画师,她告诉记者,最初让她走进剧场的,不过是一个朋友多了一张票,而最终让她成为话剧迷的,却是步入剧场看戏时感受到的独特的现场体验。最近,周颖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 《欲望号街车》,在此之前,她早已看过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主演的电影。然而当她坐进剧场,在离开舞台不到5米的位置,听演员内心独白的时候,产生了巧妙的审美体验。就像一位著名导演所说:“你必须到剧场来,才知道话剧真正的魅力,跟台上演员同在一个空间里,呼吸同样的空气,一起掉泪一起笑,那种感觉不是任何电影电视或网络世界能够给到你的。”有位专家说,好的话剧会让观众感觉到,台上的人是在和台下的人直接对话。它不像影视剧,没有重来的机会。尽管现在电影里的声光电蒙太奇技术已经发展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但是和现场观众有真正交流的,只有话剧。话剧爱好者李兵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看“戏演完时演员的谢幕,有的奔放,有的幽默,有的粗犷,有的优雅,一个个各具特色。我将演员谢幕的场景发到微信朋友圈,与朋友分受,大家觉得特别赞。”
浸入式话剧在上海引发关注
不少话剧观众在解释迷恋剧场的原因时,都提到了“面对面交流”。有观众说:“我甚至觉得,我和舞台上的人,每一次呼吸吐纳都可以交流———不是和演员本身,而是和他们扮演的那个第四堵墙内的世界的人。而观众的情绪反应,同样是可以反馈给舞台的。”“这种感受太棒了!”尽管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诸多的便捷,可这种体验是不能由网络平台提供的。而“面对面交流”的需要,在近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则是浸入式话剧在上海引发的关注。
“浸入式戏剧”在全球风靡,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上海却成为中国接受“浸入式戏剧”最早的城市之一。这种新的戏剧样式意图改变戏剧的规则。它不是让观众坐在椅子上面看一出戏剧在眼前发生,而是要让观众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在一个演剧空间里主动参与剧情,探索时空与真相,甚至希望观众成为戏剧的核心。不久前,全球“浸入式戏剧”的先驱英国Punchdrunk剧团宣布其代表作 《SleepNoMore》 即将来上海演出时,让很多人意外的事发生了———这部难度和体量都十分巨大的戏,在上海竟一开票即告售罄。上海观众对这种新兴戏剧样式毫无隔膜,令该剧主创直呼“想不到”。
话剧消费热是“体验经济”最好注解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 《体验经济》 一书中提出,互联网时代,人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而近几年来话剧消费的火热程度,正是体验经济最好的注解。
“很多人跟我说,互联网时代话剧就完蛋了,但是我认为正好相反。互联网让人和人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但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孤单。在被切碎的时间和空间里面,人内心深处更渴望的其实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正的接触。戏剧,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接触。”赖声川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戏剧在互联网时代实现逆袭的原因。
事实上,如今对于上海的话剧爱好者来说,“看话剧”已然不仅仅是走进剧场看戏这么简单,它实际上延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在的安福路,已成为围绕着话剧演出的文化商业街。每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话剧上演,各个餐厅、咖啡馆的顾客大多是演员和话剧观众,即便是这些餐厅、咖啡馆的柜台上,也摆放着形形色色介绍话剧演出的免费宣传品。话剧爱好者在安福路观看话剧,讨论话剧,分享观剧的喜怒爱乐。有时,话剧的主创们索性就直接在安福路上的咖啡馆安排和话剧爱好者的见面会,聆听他们对话剧直言不讳的评点,彼此交流对话剧艺术的看法。有位话剧爱好者开玩笑地说:“安福路上的空气里都散发着话剧艺术的气息。”
文汇报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