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吐槽标准不合理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便利店员工小陈,不少行业的夜班津贴都紧贴上海标准“低飞”。网友“猫猫”说:“每四天一个通宵,这4.4元夜班津贴我领了10年了,单位说不能涨,这是规定标准。伤心倒无所谓,我就关心这4.4元以后够我吃几粒保心丸?”
此外,有些行业甚至没有夜班津贴。面对记者的提问,海防路同乐坊附近的一位年轻保安说自己都没听说过“夜班津贴”这项待遇,他告诉记者,每个月会上几次夜班,但自己从未看到收入里有夜班津贴这一块,他说自己每月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有没有夜班津贴也不是很在意。
据本报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夜班津贴标准不合理的受访者达98%,96%的网友认为应根据物价水平或参照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确定合理的夜班津贴标准。参与调查的260名职工中,约有75%的网友表示有夜班津贴,但其中仅三成左右网友的夜班津贴超过本市的4.4元标准,近七成人的夜班津贴少于或等于4.4元。网友“上夜班的冒个泡”吐槽道:“话说我们上夜班从没听过还要给补贴,十二小时,五天一倒班,夜班的只给一袋方便面。” 另外,也有部分制造型企业已根据员工需求,适当调整了夜班津贴标准。在一家汽车零配件企业工作的工人小丁告诉记者,自己每周要上两次夜班,一般是从晚上11∶30到早上7∶30,“以前每个夜班的津贴是10元,现在厂里调到了15元。”小丁说,私下里同事之间也会议论,15元津贴并不高,当他听说上海目前的标准是4.4元时,不禁吃了一惊,“那么低啊!”
接受采访的职工均认为,经常上夜班,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上夜班时,生物钟被破坏,休息时间紊乱,很容易产生焦虑、脾气变坏,心脏器官不能正常休息,会加大心脏病发生的几率。
同济医院党委书记、消化科专家许树长介绍道,由于夜班人员体内生物钟(昼夜周期)的改变,睡眠、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导致消化道胃酸分泌发生变化,因此往往睡不着,吃不好,浑身无力,精神萎靡。另外,白天光线强、外界比较嘈杂,容易影响睡眠即深度睡眠不足,因此即使睡一天也很难在白天把觉补回来,所以,适当对夜班职工发放津贴是必须的,也是关爱职工的一种具体体现。
1995年规定沿用至今
那么,4.4元的夜班津贴在今天的上海能做什么?记者在常德路上的一家小面馆看到,一碗最便宜的荷包蛋面是8元,一碗菜肉馄饨10元;而在昌化路上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里,一个最普通的康师傅香辣牛肉面的标价是5.7元。记者在便利店里转了一圈,发现4.4元最多也只能买两瓶农夫山泉。
“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这是记者搜索百度百科的结果。据了解,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曾出现过施工津贴、野外津贴、艰苦站台津贴、高空作业津贴、海洋捕捞津贴、水上作业津贴等50余种津贴补贴,不少项目随着社会变迁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夜班津贴、高温津贴等职工普遍享受的津贴延续至今。
说起夜班津贴,曾在大型国企车间上班的老职工们都不陌生。退休前在上海第五钢铁厂工作的葛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自己作为学徒工进了上钢五厂炼钢车间工作,葛师傅清楚地记得,“刚进厂每月工资是17块8角4分,扣去3元钱乘车月票,还剩14块多一点。”他回忆道,当时做一个夜班的津贴是3角钱,“别看这3角钱,那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吃上一顿午饭足够了,3两饭加一块红烧肉,也就2角钱。”
1995年,上海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了通宵夜班的津贴是4.4元。记者查了一下,1995年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是270元,4.4元的夜班津贴对于一线职工而言,也是一笔小收入,以当时每斤肉2、3元左右来算,普通家庭用4.4元做上一荤一素两个菜也绰绰有余。
然而,该标准出台后就此“定格”,一直沿用至今。21年后的今天,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已提升到2190元,是1995年的8倍之多;猪大排的售价为每斤18元左右,是1995年猪肉价格的9倍左右;就连每天乘坐的公交车费也比20年前增加了好几倍。唯一不变的,是夜班职工的4.4元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