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里伦:把握改革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困难问题像“捉螃蟹”,抓起一个牵出一个,涉及的利益关系像“九连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既呼唤百折不回的信念,也要求坚定果敢的行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论述中,督促真抓实干、强调务求实效的内容分量极重。“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些论述明确了抓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提出了抓落实的科学方法,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改革执行力的重要遵循。
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执行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几年来改革举措出台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府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效明显;财政金融改革蹄疾步稳,营改增全面推行,存贷款利率相继放开;扶贫攻坚稳扎稳打;《大气十条》《水十条》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一带一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思路决定出路,各项改革在顶层设计的蓝图指导下,日日夯基垒台,搭起“四梁八柱”,带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实践证明,改革必须有强大的执行力、沉下心来抓落实才行,否则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执行力,折射的是精气神。“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在深化改革、干事创业的进程中,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标准,就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和成效。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国外挑战越来越严峻,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我们党迎接改革攻坚“大考”的坚强决心,蕴含着激励改革信心和勇气的强大能量。强化改革的执行力,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的精神、敢破敢立自我革新的勇气、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韧劲、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干劲,在改革征程上奋勇前进。
执行力,考验的是水平能力。现代经济、政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巨大、精巧的网络系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他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学会尊重规律的历史思维、化解矛盾的辩证思维、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于法有据的法治思维、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处理好治国理政中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了一张“负面清单”:反对形而上学;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强化改革的执行力,务必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执行力,依靠的是积极性。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行动的前提则是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干部舍得出真功实劲,改革才会有真绩实效,这个问题极为重要,也十分紧迫。然而,当前确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或因为官不易“不想为”,或因本领恐慌“不能为”,或因担当不足“不敢为”,人民群众的反映也非常强烈,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推进和政策实施的一个突出问题。治理庸官能混、懒官能撑、“为官不为”的现象,不能等、不能拖,必须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要继续严格“三严三实”对照检查,同时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增强广大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区分改革的探索性失误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要健全激励保障制度,使庸官不能上岗、懒官难过考核,有力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