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15分钟实在太短,可能干不了什么事。但在一些社区里,居民在15分钟里可以做的事会越来越多,由此衍生出来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能让居民真真切切得到实惠。记者昨天从市规土局获悉,一份接地气的规划指南———《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即将发布,正在开展的曹杨新村社区复兴、万里社区活力再造、塘桥社区微更新等项目,将依据《导则》的建议,现状挖潜,查缺补漏。
根据《导则》所述,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生活圈一般范围在3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约5-10万人。从有利于营造兼具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的社区生活圈的角度,建议人口密度在1-3万人/平方公里之间。
精巧如家,细密似网,人们在生活圈里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也在这里搭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导则》 突出了对新建地区和已建地区的差异化指导,前者重在构建,后者重在修补。专家表示,在城市更新的命题之下,规划与设计将是长期与使用者互动的一项任务,尤其在社区当中,一套行之有效的使用空间、维护空间、规划空间的指南,是社区规划的重要切入点,这便是《导则》的应有之义。
《导则》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相关规划和建设导向要求。比如:从有利于创新的角度,鼓励在社区内设置类型多样化的就业空间,为居民就近就业提供更多选择;从有利于社会协调的角度,鼓励以丰富的住宅类型满足各类人群的住房需求,同时优先考虑老人和幼儿等群体的设施需求;从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角度,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鼓励居民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从形成开放共享的社区格局的角度,鼓励建设尺度宜人的居住街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沿街设置,社区资源共享利用。
其中,在构建活力共享的小街区和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两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一方面,倡导宜人的街区尺度,从便于步行可达、提高地区微循环出发,提出居住社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200米,公共活动中心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150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步行网络要求,间距宜为100-180米;从便于行人安全穿行和舒适步行出发,提出居住社区内支路宽度宜为9-24米,同时道路上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
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居家养老服务,优先在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增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应对双职工家庭模式和二孩生育政策,尽量在10分钟步行范围内,重点完善0-3岁的幼儿托管服务。同时,在确保校园安全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分时开放校园内的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为社区提供更多可共享的公共资源。还鼓励提升菜场的功能内涵,通过综合设置休闲文化等功能、提升室内设计品质和提高菜场管理水平等手段,将菜场打造为社区公共中心,成为社区居民社交互动的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