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大词典》出版的第一天起,陆谷孙从未间断过两件事:一是查找错误,二是收集新词。本报新媒体中心张挺摄
他曾经被学生认为是“为所有人营造了美好精神世界”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学生们高票评选他为复旦大学“十大杰出教授”,是一生中最珍视的荣誉;当他躺在病床上,那些曾经的学生和朋友从天南地北赶来守护。
知名学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陆谷孙昨日下午1点39分因病于新华医院离世,享年77岁。
学生眼中:他一直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几乎每个人都上过陆谷孙先生的课。直到两年前,他才因为疾病不再为本科生上课。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他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授课,他的睿智和幽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复旦大学只要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陆谷孙先生总会上榜,2012年,他以最高票入选“复旦十大杰出教授”。
他的学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高永伟说,陆老先生一生中最重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在他也是乐事一桩。他最希望学生是个精致的人,所谓的精致,是指内心温润。他曾经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接轨,把讲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陆老神仙”,与网友探讨“小清新”“萌”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名校外文系最炙手可热的时候,学英语容易谋职,一时间,诸如“商务英语”等满含实用主义的专业方向在很多院校落地生根。而当时陆谷孙则坚持,复旦外文系定位为纯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他当时主办“白菜与国王”讲座,邀请沈柔坚、冯亦代、董乐山、董鼎山等新老朋友到复旦外文系演讲,在3108教室开讲时,场场爆满。
陆谷孙自己的讲座,更是每次都需要提前抢座位;有时英文专业上专业课,会来外系的学生,没座位就站着听课。他曾说自己是很有“表现欲”的人,“一腔老血还会激动”。他说:“我觉得一个好教师一定要有表现欲,受学生欢迎主要也就在这里。一节课某一个英文字念错了重音,是学生在课间纠正了我,我下堂课第一件事情必然声明,本老师哪一个字念错了,是某某人纠正了我,好多字都是学生纠正我以后改过来的。包括我成长过程中做的不好的事情,我都跟学生讲了,要做得透明一点。这样反而让人感觉你是一个三维的人。”
同事眼中:他的正直守护了学术价值
陆谷孙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是坦率,有时候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在他同事们的眼中,他一直以自己的正直守护着学术价值,守护着大学校园里的这块净土。
同为莎士比亚研究者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史志康说:“读陆谷孙教授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用词、用字都极其考究,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现在很多教授不同,陆谷孙从不写那种‘垃圾论文’。”
陆谷孙先生在复旦大学星空讲坛的演讲“我们需要精英主义”,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在这篇演讲中,“老神仙”的风骨一览无遗。他在演讲中说:“要我说高等教育批量生产出拜物教徒,而培养不出哪怕是个位数、两位数的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我看就是这教育的失败。”
陆谷孙在因为编纂 《英汉大词典》获得荣誉时,拒绝出席颁奖典礼,因为他认为荣誉是所有人的。2004年,陆谷孙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称号,颁奖那天他也未出席,而是让学生代为领奖。陆谷孙坦然说:“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同行眼中:同辈学者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陆谷孙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他曾自言,好多东西都深受莎士比亚影响,比如,培养了其孤高的性格。他还特别喜欢哈姆雷特的一句话:“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陆谷孙觉得,身为知识分子,“精神上要做贵族,生活上可以草根一点”。
“陆谷孙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能原汁原味地理解、传播莎士比亚的思想,是这一辈学者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作为莎士比亚研究的同道,史志康20多年前就和陆谷孙相识。在他眼中,陆谷孙是一位标准的人文学者,学贯中西,文学功底极深,著得一手好文章。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