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璐明 张晓鸣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昨天宣布,与上汽集团达成为期5年战略合作,中心旗下上海文化广场获得上汽集团冠名,成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战略合作期间,双方将在优秀剧目海内外巡演上开展合作。
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在上海,已经有多家演出场馆试水“文商合作”。作为民族工业品牌,上汽集团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此次合作,形成了高雅艺术与民族工业的双赢局面。
通过引入冠名资金,剧场有了引进高质量演出和降低票价的“底气”;而通过资助原创剧目“走出去”,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得到提升。
赞助艺术演出,成为企业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在上海,“文商合作”已有成功的先例。比如,冠名带来的商业资金使得上海音乐厅的主办演出数量首次达到310场,超过全部演出的60%,有效提升了演出质量。在海外,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里的“赞科尔音乐厅”等也均由企业冠名。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透露,之前有不少赞助商都曾向文化广场抛来绣球,但因为双方的品牌契合度不高而作罢。“最终选择上汽集团,是因为作为民族品牌,上汽这几年的发展令世人瞩目。而上汽的海外布局,又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助力‘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
上汽集团公共关系部执行总监徐敏表示,“支持高雅艺术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徐敏透露,除了冠名文化广场之外,上汽还将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开展深度合作。比如,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根据上汽集团的海外重点目标市场,量身定制演出剧目进行海外巡演。今年8月,上汽集团就将冠名英国伦敦“中国艺术节”,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剧院赴英巡演的原创剧目《长恨歌》《雷雨》,将在艺术节上亮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品牌影响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品牌先行。而赞助中国艺术院团的海外巡演,是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使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合作带来资金注入,观众率先受益
据业内人士介绍,上海的不少演出场馆在资金方面一直存在压力。而要引进国际上一流的演出项目,雄厚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资金问题光靠演出场馆自己解决,是有困难的。”张哲表示,引入更加多元的社会化资金,是艺术机构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注演出市场的观众不难发现,今年,文化广场引进海外项目力度空前。除了马修·伯恩版《睡美人》、文化广场第一部自制音乐剧《春之觉醒》之外,年底,文化广场将采用“双年末大戏”的形式,上演《蓝人秀》《莫扎特》两部大戏。其中,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所有布景道具服装均从维也纳运来,体量大、运输难、投入成本高。像这样的海外驻场原版引进,在上海过去十余年经典音乐剧引进中非常罕见。而这次商业资本注入之后,使得这样高质量的演出能够原汁原味地与上海观众见面。
更重要的是,冠名之后的文化广场,将在票价优惠、艺术教育等贴近市民需求的项目上“花工夫”。7月起,文化广场将学生票专供区域全部设置在剧院一楼,每场演出均确保100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演出票,优惠幅度最高达五折。以目前已经开票的经典德语音乐剧 《莫扎特》为例,40场演出将提供4000张一楼正价票作为学生优惠票,最高票价更是从750元降低至200元。“仅《莫扎特》这个项目,票价补贴就高达100万元。”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观众买票进剧场的习惯,为剧场积累更多潜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