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期待把古船技艺传承下去。本报记者赵征南摄
本报记者 赵征南驻苏记者 吴跃龙
香山帮走出国门、昆曲代表中国摘获殊荣、御窑金砖结缘天安门、宋锦惊艳APEC……曾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经历了许多光耀神州乃至全世界的时刻;如今,呼唤许久的苏州第一个市级非遗馆在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展园内揭幕。
“苏州非遗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所拥有的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非遗保护也一直走在江苏甚至全国前列。我们希望非遗馆能带领游客开启一段了解非遗、感悟非遗、爱上非遗的文化洗礼之旅,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非遗的热情。”昨天,非遗馆负责人、苏州市非遗办研究员龚平对记者说。
非遗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苏州非遗馆在设计理念上,摈弃以级别、类别、区域为展示脉络的思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凝练出“非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曾经或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理念,将展馆分为“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大空间。
“一刻”厅中,苏州非遗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一一展现。在“一天”厅,从早到晚,游客可以体验天色微亮时,在按一比一实景还原的老茶馆,欣赏碧螺春新茶、昆山奥灶面等各式苏式茶点的制作流程。在“一年”厅,正月初五接路头、四月十四“轧神仙”、八月十八闹石湖、冬至如大年,这些节令民俗成为非遗项目的重要载体。在“一生”厅,寿诞堂会上堂名担、昆剧木偶等民间节目,以及玉雕、核雕等贵重寿礼,书香门第、诗礼世家的苏州人形象一一呈现。最后的“一城”展厅,则介绍了苏州非遗保护的成就。
“白发非遗”亟需新鲜血液
为了解苏州市非遗苏式古船技艺的保存现状,记者前往吴中区横泾街道赵家坝村苏明古船厂。两层楼高的简易棚内,每年300多条大小形态各异的木船,被运往世界各地。
“呯呯嗒嗒”,船厂内到处都是锤子、凿子、钉子之间的回响,宛如苏州水乡民歌小调的配乐一般。“弹奏”这曲小调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苏式古木船制作包括设计、安装、捻缝、抹油等主要工序。正在拼合船板的78岁老人黄现荣告诉记者,船在拼装时必须考虑弧度,整齐而优秀的弧度可以让船美、快、稳,也是最难构建的:钉眼时,人力牵钻,要保证斜弧度的正确;捶钉时不能一锤送进,要多锤送进,让板体不爆不裂有弧度;船底板两头借助绞棍固定,用麻绳拉紧,实现两头比中间窄和上翘,并将两端锯成弧形俯冲断面,才能钉短茎板。
年近七旬的周建元15岁入行,他参与的是捻缝———一项防水工序,在木板之间的裂缝中,拿起锤子和平头寸凿,对着缝隙,按一层油灰一层麻丝的顺序,将缝隙压实封住。“这是最耗时间的工序。”周建元说。
“过去也有年轻人来学,但坚持不下去。在船厂工作,每天最高拿到180元,不算少。我觉得年轻人拒绝非遗不是因为低工资,而因无法忍受手工技艺的枯燥。新手熟悉古船制作,至少需要3年。如果人人都能速成,那这手艺也就不值钱了。可换句话说,如果你掌握了这门手艺,啥时候都能靠这个吃饭。”船厂老板、古船技艺传承人苏明说。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
苏州市非遗乾生元枣泥麻饼以形如满月、松脆可口著称,它的馅心原料包括上等乌枣、白砂糖、胡桃肉、松子仁、玫瑰花、芝麻、精制油,经过十几道工序手工制成。乾生元食品公司行政负责人姜总说:“我们担心麻饼师傅退休。店里的麻饼师傅做出来的麻饼皮薄而不露馅,60克麻饼不用称凭感觉就能做出来。可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
“好多非遗都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这是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龚平说,传承和传播,非遗保护的两个维度,未来都需要下工夫。
在他看来,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今后政府需对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学艺者继续重点扶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前辈们一起,共同延续非遗发展之路。而传播,则是活态性保护的重要措施。“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不同,它是活态的,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一路同行。非遗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不断保持其生命力,被不断赋予新的功能、内涵和表现形式,更贴近当下民众,焕发新活力。”龚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