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周其俊)收费只有800元,占地0.05平方米,一个14平方米的扇形花坛就可落葬255人的骨灰。随着清明临近,今天上午,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千余名会员相聚鲜花盛开的上海福寿园,为刚刚离去的10位抗癌“战友”集体葬礼、送别,缅怀长眠在此的“爱友”(与“癌”谐音)。
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是一个拥有万名会员的癌症患者自救互助团体,他们因共同的命运相识,以团队的力量与病魔长期抗争,成为紧密联系的一家人。2005年,俱乐部组织会员在福寿园内种下象征生命的“希爱林”,耸立生命纪念碑,打造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庄严基地。这种新型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成为上海殡葬习俗改革的先行者。
然而,由于旧习俗和旧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到陵园这种地方参加活动是“触霉头”的,是不吉利的,甚至有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写信到报社去“告状”。而且,也有很多家属认为,只花800元参加这种集体葬礼,对死者来说太过“随意和简单”。
2007年,报名参加“花坛葬”的仅1人。2008年,也只增加到3人。一时间,这件移风易俗的好事陷入了僵局。
转机出现在2009年。那一年的4月1日,一位叫倪俊的普通音乐老师走完了他45年的人生历程。2004年底,倪俊被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切除了4/5的胃。在病床上,他听哥哥说起上海有家癌症康复俱乐部,已经被医生判定只有3个月寿命的他为之精神一振。一个多星期后,他报名参加了俱乐部。
到了俱乐部后,倪俊主动要求在康复学校里成立口琴兴趣班,试图用音乐来激发癌症病友的求生意志。他还省吃俭用,主动为兴趣班捐献了所用的口琴。
“兴趣班通常每个月活动一次。下午3点的课,他一般2点多就早早到了,在那里认真地备课。许多学员原来根本不会吹口琴,后来居然参加口琴比赛获了奖。”说起这位勤勉的老师,康复学校的周佩校长至今仍有些激动。
根据倪俊的临终遗愿,因为他单身一人,又没有工作单位,所以全权委托癌症康复俱乐部来操办他的后事。临终前,倪俊说:“我要走了,到时你们都能来送送我吗? ”这年4月16日,俱乐部近千名会员主动要求前往福寿园参加倪俊的葬礼。
此后每年的清明时节,俱乐部的上千名会员都会来到“希爱林”参加集体追思日活动。而且,选择“花坛葬”的病友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员已有60人选择这种节地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