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虹口区的创意产业园。袁婧摄
虹口区文化艺术馆社区“笔杆子”俞志清曾凭借编写央视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而一炮走红。今年,他参与筹备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刚把“鲁迅在上海”的剧本放上网,点击量就超过了30万。
俞志清的成功,源自虹口区海派文化新平台的扶持。这个曾经拥有鲁迅和一大批文化名人的现代文化集聚区,在“十三五”时期逐步探索新的区域文化建设之路。今年9月,3000平方米的海派文化中心将在虹口区四川北路公园完成物理空间布局。前不久,海派文化中心与鲁迅文化基金会等相关单位合作,共同策划、举办海派文化系列纪念活动,这也让俞志清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虹口区表示,将在海派文化中心所在的这一区域探索利用社会力量推进海派文化发展;中心建成后,将吸引虹口、黄浦、静安等海派文化重要区域共建“海派文化圈”。
海派文化要向海外辐射
海派文化中心选址于虹口区四川北路公园内西侧附属建筑,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虹口区文化局介绍,海派文化中心筹建工作已立项,外部建筑已经完成,今年将完成内部装修。功能定位、空间规划、设计思路等前期研究工作也正在边推进边实施。
虹口区文化局局长姚健说,海派文化中心的目标,是建设以海派文化成果展示、研究保护、创新应用、教育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广泛国际国内影响的综合性平台。它定位于成为海派文化历史源流、发展演变、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在这里会包含新时期海派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的创新推广展示,面向公众开展海派文化知识普及、兴趣培养和社会宣讲。
未来,海派文化中心还将是连接海派文化研究、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以及面向公众开展知识普及、兴趣培养的教育平台。对于海派文化的研究者,海派文化中心将提供遗址遗存保护利用、文物史料收藏展示,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也将在中心开展海派文化教学和科研。在国际化方面,中心将成为国内外海派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互动、交流、研讨的合作平台,“一方面,意大利、西班牙的一些艺术团体已经有文化交流的意向;另一方面,在累积到一定量的全国非遗类项目后,中心将成为向海外辐射的平台。”
解决“有靠山无活力”问题
海派文化中心致力于探索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十年以前,区内文艺机构均由政府包揽,院团有靠山却无活力,几如“温吞水”。当时就有人设想:倘若政府“退”一步,放手让这些单位到市场上去闯荡,会是怎样的局面?
海派文化中心采用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式,这其中,海派文化基金会具有基石般的作用。目前,上海文艺事业发展中心、虹口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银行、上港集团、上海重阳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海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基金会以各种形式资助、扶持、推动中国原创音乐、音乐剧、戏剧、小品、舞蹈、曲艺创演和艺术教育,推动国际国内文化和艺术交流,推动文化创新,扶持文化新人。截至目前,这个公益性基金组织已初步募集资金近2000万元。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每年一度的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已经做出了品牌,在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方面做出了表率,此次给海派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捐款,相信虹口区在促进海派文化发展方面一定能够作出更大成就。”参与基金会募金的上海重阳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汤进喜说。
“已有海派瓷器、活字印刷等非遗类项目找到了平台———我们希望让具有共同文化理想和创新力的团体接头,让他们和金融资本对接。”姚健说。
“纪念馆”不应只是参观地、资料室
上海有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但仅仅是一个参观地,这让评论家、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李丹梦觉得远远不够,“从现代文学起源看,《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上世纪30年代,这里又是鲁迅、茅盾等作家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中国文学界目前有两个重要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而这些文学泰斗与上海的渊源都很深。我们的文化传承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李丹梦表示:“中国作协的现代文学馆,不仅仅是现代文学最大的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还网罗了全国一大批文艺研究人才,定期聘任客座研究员。海派文化中心也应发挥整合上海优势资源的作用。”
目前,首批海派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已“新鲜出炉”,包括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京剧表演艺术家史敏,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作家金宇澄、赵丽宏、孙甘露、孙颙,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等。
“专家将在基层人才培养、优秀戏曲扶持、产业推广等环节提供支撑。”姚健说,平台成立后,也将有更多“养戏”的襟怀,政府不再提供“吃皇粮”的机会,但可以支持“好戏”。
文汇报记者 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