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修筑了健身步道,紧挨绿化带和曹杨环浜,现已成为居民每日锻炼的首选之地。本报记者陈龙摄
“阿拉曹杨‘第一街,穿新衣裳啦!”家住普陀区曹杨金梅园的陈阿姨惊喜地发现,以前上班必经的桂巷路变样了,变得更漂亮、更迷人了。从前的臭水坑、陈旧设施、乱糟糟的门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崭新、整齐的步行街。
曹杨新村是我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自1951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已60多年。虽然就在水边,但这里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形式的绿化带,草地、灌木、乔木等密集生长,并用围栏围住,防止行人踏入。绿意虽浓,居民却无法亲近,无处落座,前往水边也被阻挡。
在成为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单位之一后,曹杨新村在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抽样调研的基础上,度身打造了更新方案。“公共空间是需要使用的,不能仅仅用来观赏。”桂巷路步行街改造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表示。在他眼里,城市更新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打造宜居空间。
“不老的规划”有点老了
就在1951年时,上海市政府征用真如镇东庙前村土地225亩,开工兴建工人新村。1952年5月,首期工程完工,一共建成了48幢楼房。因为这片建房基地靠近曹杨路,这才命名为“曹杨新村”。曹杨新村至今为止历经60多年变迁,虽然也经过局部拆改建,但工人新村的发展脉络保存完好,建设历程依然清晰可寻。
摄影爱好者陆文彬曾用照片记录下这60多年“不老的规划”,如今的这个区域依旧透着当年原始基地丰沛的水网与田园气息,道路顺着河道走向延伸,白墙红瓦建筑则顺着道路呈扇形打开,充满乡土情愫的大花格漏窗与绿色木窗,容纳下适可而止的阳光,木头楼梯透着亲切。“曲线型的花溪路滨水而建,人与水和自然的关系在60多年前就被规划师悉心考虑。”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曹杨新村运用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元”理念,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地位,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园,最多每隔3栋楼,必有一处敞阔的公共空间。曹杨一村以小学为核心,以6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街坊,七八分钟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各种公共配套设施。
根据当时的住宅分配标准,第一批新村房子总共可以安排1002户居民,所以也称作“1002户工程”。如今,当年入住的首批居民已两鬓斑白,而曾让他们惊喜、骄傲的建筑,也显现些许老态———
随意走入曹杨一村一栋居民楼,一二楼间的木楼梯吱呀作响,公用空间内各种电线如蛛网般四处蔓延,曾经合用的卫生设施这两年经过改装,基本实现了每户独立,但也只容得下一台抽水马桶……曾让人无比艳羡的曹杨一村,已因建筑老化、规格不一、人口密度过高,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更新成了必须。但曹杨新村在规划和建筑上的独特价值,使它成了“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根据规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不能随意拆建更改,小区高度不能增高、建筑外形不能改变,那么社区更新该怎么做?
能不能借鉴“威尼斯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文化水平需求的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要求。当下,曹杨新村正面临设施老化、建筑质量差、环境品质低等“硬件”问题,也面临着社区老龄化、外来人口比例增多、低收入群体集聚等诸多社会矛盾。
60多年前的前瞻性规划、享誉海内外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究竟能怎么变?在同济大学教授王伟强眼里,“曹杨新村有着完善的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在配套方面,各种设施有着舒适的服务半径,这也是曹杨新村的优势所在。”
去年,同济大学和威尼斯建筑学院对曹杨新村地区开展研究生联合城市设计教学,有意思的是,中外双方的专家一致认为,曹杨地区有着很多适合居民公共活动的地点,然而因为没有有效链接,整个区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市民相互交流时甚至只能在道路上进行。
“根据调研,从曹杨新村老年人分布年龄特征来看,其中最多的是60-64岁的老年人。”王伟强说,目前区域内缺乏开放空间,一些不合理的住房改造及设施增配挤占原有开放空间,建筑密度高,小区内人均住宅面积低于20平方米,存在部分违章建筑。城区道路也被停车占据,导致高峰时段拥堵严重。
要更新,有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专家们想到了意大利威尼斯。在那里,由于水道密布,城市车道为人行通道让步,达成了适合交际的公共空间。于是,专家设想,通过健身步道以及自行车道打通目前区域内所有的公园、影院等公共空间,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要有花园,而不是由汽车行经的道路……王伟强说,一旦这样“更新”,今后这一区域将是“夜跑者的天堂”,也是突破新村设施陈旧的绝佳方式。
对于曹杨新村能不能借鉴“威尼斯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表示,我们没必要完全对标威尼斯。“曹杨新村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人新村模式,虽然目前整体性不强,但一步步地规划整合改造,就能够实现花园社区的畅想。”
让老步行街穿上“新衣”
专家的建议也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记者从普陀区规土局了解到,目前,曹杨新村的城市更新实践已迈出重要一步,涵盖环浜更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环境等方面更新改造的目标和相应策略已经明确。其中,重新打通近4000米岸线的曹杨环浜将成为“重头戏”。街道正计划改造增加岸线开放度,增加沿岸休闲椅,增强环浜绿化带的通透性和可达性,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让居民更多地进入“环浜”、亲近水系。
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曹杨新村环浜绿地系统草坪面积过多,沿线节点功能定位不清,导致内容单调,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改造规划的一项重点是增加活动场地,将环浜绿地系统建设为居民活动休憩的主要载体,使之真正成为曹杨新村的核心公共空间。
王伟强和他的团队已经通过沿曹杨环浜的桂香路步行街改造“小试牛刀”,将步行街商店门面装修一新,商标统一规范,一边的景观河配上整齐的栏杆,在空地上放置很多供游人休息的双人木椅,配以绿色植物和木质地板的点缀,打造一个商业休闲功能兼具、更加亲民、更具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
普陀区规土局相关人士还透露,未来曹杨新村的城市更新将以宜居宜创宜业生态的发展区为目标,从注重物质形态的更新向可持续发展社区的目标转变。曹杨一村将借鉴静安区东斯文里等经验,采取整体开发模式进行功能置换。
文汇报记者 祝越
文汇报推出“AR扫一扫,新闻‘动,起来”功能:通过手机登录苹果应用商店或安卓网上商店下载文汇报最新客户端,并按照客户端提示扫描带有标记的图片即可观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