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最单调”的冬季,也有30多种蔬菜展示,讲究高低错落、颜色搭配。本报记者史博臻摄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你是否看腻了老一套的园林绿化?基于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一次性建成高大密厚、少病虫害的植物,公园里、道路两旁被固定品种长期承包。都市“绿洲”还可怎样营造?若是在悦心神、美环境、保生态的基底上再增加一些趣味性,也未尝不可。“蔬菜瓜果替代传统的园林花卉植物,成为造景的主角。”这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系教师刘悦来的田园实践,并在世纪公园1000平方米的“蔬菜花园”付诸行动。一部近期收笔的“植物日记”,记录着他和设计团队为期一年的跟踪历程。今年,“蔬菜花园”将迎来它的“2.0版”。
对返璞归真的“致敬”
“这个是包心菜,那个是苋菜,我爷爷家种过,没想到在公园里也有这么好看的菜园子。”一个小姑娘在向同伴炫耀。
“很独特,也很有想法,以后可以经常带孩子们来认认蔬菜,现在的娃儿好多都不知道菜是咋长出来的。”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参观时有感而发。
当植物变成了可以食用的“景观”,再加上墙体、篱笆、种植槽的精心雕琢,一种奇妙的感觉诞生了,似曾相识却略有不同。它是花园还是菜园?都是,又都不是。刘悦来抛出一个全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可食地景。它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通过设计,让园林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人类驯化植物,起初是为了得到食物,后来才渐渐分化出适合人们观赏的物种,并大量使用于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之中。”因此,可食地景被视为对返璞归真的“致敬”,在遵从科学的共生原理和生长周期的前提下,根据颜色搭配、叶子渐变状态、菜苗密度等特点,合理播下菜蔬类、香草类等植物。
今年春季的播种计划将在本月底进行,每季度会结合不同主题做精心布置,春夏两季将生长50多种植物,正是花团锦簇的好时节,即便在萧瑟的冬季,也会有30多种植物竞相展示生命力。
以春季为例,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麦冬等耐久性强的宿根植物将勾勒出脉络和骨架,艳绿色的薄荷与浅绿色的苦苣如细狭的飘带蜿蜒贯穿。位于中心区域的螺旋花园旁,吐露出青嫩芽叶的茄子、番茄、洋甘菊将“相敬如宾”,它们之间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抗病虫害作用。东侧会有淡粉色的树莓和栀子、大红色的辣椒点缀其中,北面的法国薰衣草散发淡蓝色的光彩。为了平衡水果玉米的突兀身材,颀长的五彩番茄做了它的邻居。届时,从门口望过去,将呈现颜色浓淡相宜、高低错落、疏密得当的景致。园内还留出一处育苗区,便于及时更换品种,使可食地景一直保持“你退我进”的变化状态,清理下来的蔬菜又可当作绿肥使用。
城市可以是“美味”的
民间有“白菜开花似牡丹”的说法,蔬菜之美从未被埋没过。与其说可食地景是新鲜事物,不如说它让植物真正成了艺术品,营造出晴耕雨读的惬意,使城市绿化不仅养眼,还能养胃。在世纪公园绿化部经理曹利明看来,可食地景是一项极具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丝毫不逊色于一般的装饰花园。简单易学的种植技术让每一位游客都可轻松参与到花园的建设之中,分享劳动创造的果实。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蔬菜花园”针对不同的节日主题,开展了科普蔬菜知识、讲解传统文化、亲子采摘、绘画写生等十多场活动,积累了不少人气。
与此同时,可食地景倡导一种精细化的城市园林管理方式。根据“植物日记”所述,春季4月呈现出最佳状态,主要工作为定期浇灌、施有机肥;夏季蔬菜疯长、蜂蝶飞舞,令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雨季来临易导致病虫害增加,需要提高警惕;秋季是分享和趣味最强的季节,可以展开丰富的采摘类科普活动,植物的观赏性还取决于补种速度;冬季几乎全部替换为可露天越冬的蔬菜品种,病虫害较少,只需定期除草、施肥、灌溉。这些工作对本就熟悉有机蔬菜种植的园丁而言并非难事,无需额外投入人力物力。
刘悦来透露,市民也可以在家中打造“可食阳台”,有相同光线、水分需求的植物种植在一起,把美观的可食开花植物和朴素的叶菜组合在一起,自制花架打造藤蔓“立体绿化”,简单的改造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园林应该是什么样的? 只能看、不能碰的才是绿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