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日本小学生身穿和服,在课堂上快乐学习。
本报驻东京记者丛云峰
近日,当中国家长们在为孩子的幼升小而忙碌奔波时,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小学生们下个月也将进入春季开学季。那么,日本的小学教育是怎么样的? 家长们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会不会也有“择校热”呢?
其实,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公平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理念少有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早在100年前,日本就开始重视教育的平等与普及、教育设施的均衡配置、教学要求的全国统一和教师资源的定期轮换与学生就近入学等,这些举措在日本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
公立小学软硬件都力求均衡
公立小学是日本最常见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总量的99%。它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而且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就可以入学。日本1955年制定的 《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国库负担设施费法》 规定,小学生上学距离上限是四公里,初中生上限是六公里,农村亦然。在日本各地,从家里出门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个十来分钟都会有所小学,日本孩子上学也无需起早贪黑。
为了预防各种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日本政府还实施了许多保障性政策:公立学校的教师、校长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国家考试上岗,并由国家直接发放薪水,这就避免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均衡导致教师薪资出现差异;而在“同薪”的基础上,日本所有教师和校长在一定地域内实行轮换制,教师每六年就会被调换到新学校任教,校长每五年更是跨区域换岗,而且地域不限城市和农村,这就保证了在学生就近入学的范围内,所有公立学校的师资水平都是相近的,既然没有了固定的“名师”,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名校”。正因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无需选择远离家门的重点学校,从而避免了择校风潮,使就近入学成为可能。
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日本各所公立小学也相差不多,甚至可以说全国范围比较平均。日本 《教育基本法》 明确规定,学校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国库负担一部分费用,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会下大力气建设当地的中小学设施,因为如果中小学设施不“硬气”,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就不会选择在当地居住,造成地方经济不景气。因此,无论是在东京、大阪这样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北海道的偏远农村,公立学校的设施几乎都一样。哪怕一所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也会有音乐室、比赛用游泳池、足球场、综合性体育馆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教学楼也依照最高安全标准建设。每当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时,灾区的中小学都会成为主要避难场所。而相对于学校,日本各级政府的办公楼就简陋太多了。
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国家教育经费的调剂等问题上,日本政府也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尽可能维持各公立学校间的资源均衡。并且,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公立学校全部实行学杂费减免制,家长需要负担的主要是学生制服费和每天中午的饭费 (家长负担一部分,政府负担一部分,收入低的可申请免费)。所有日本小学中午都由学校提供午餐,每所学校都有专门的营养师、配餐师,学校每个月末还都会让孩子把下个月每天的午餐表带给家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立小学每天确保每位学生有一瓶250毫升的牛奶。
班主任是“全能老师”
日本小学实行班主任担任制,也就是每个班有一位老师全面负责该班的所有工作,包括所有教学与生活管理,以及与班级有关的杂务等。可以说,日本小学老师是全能的,什么都会,除了文化课,体育、音乐、美术、手工、书法,样样要拿得出手,而这与日本老师的选拔制度有关。
在日本,由于老师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和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希望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相当多,因此录用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日本小学老师的录用制度更是严格。首先,在小学工作的人需要具备教员资格认证。所谓教员资格是由本人的教育经历所决定的,一般是大专以上院校毕业。教员资格有效期十年,包括四种类型:可以教授全部课程的资格,只能教授部分课程的资格,负责学校内保健工作的资格,负责学校内伙食方面的营养师资格。仅有资格还不够,要成为教师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老师录用考试。考试内容相当繁杂,有笔试,比如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法相关知识,也有诸如游泳、钢琴等注重技巧的体育、音乐和手工制作等内容,还有面试等。通过所有内容考试的老师可以担任小学班主任,教授所有科目。也有一种只是通过部分科目的,比如体育、音乐等,很多小学的高年级,除了担任的班主任老师外,还配了专门的音乐老师或体育老师,以提高高年级的音体水平。而据日本的统计数据,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中,最终只有不足10%的人能真正走上讲台。
没有家长接送孩子
日本小学还有一个特色:在孩子们上下学之时,在校园门口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只会看到孩子们一队队地走入走出校园,而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也压根儿没有让家长接或送的念头。
在日本,各个小学所在学区都会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除了“学童拥护员”外,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 保护孩子们的交通安全。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任何报酬,其成员由学生家长和专门老师组成,大家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加上日本社会的治安状况一贯良好,因此忙碌的学生家长们也从未考虑过接送孩子。而日本的小学生在上下学时,都会按照上学时统计的情况与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会合,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见到低年级的孩子,也都会伸出手牵着然后一起走路上下学。此外,日本小学生的书包上都挂有一个报警器,当遇到坏人或危险情况时,他们就会拉响警报,而路边的商铺或者行人就会立即提供帮助。
坚持特色的国立与私立小学
除了绝大多数的公立小学,日本还有少量的国立小学和私立小学,成为日本小学教育的另一特色。
国立小学是日本比较特殊的一种公立教育机构,一般是大学,特别是教育类大学的附属学校。与公立小学以课本内容为主的教育方法不同,国立小学因为是大学的附属机构,担负着教育研究的重任,是各种先进教育方法和内容的试验地、实习地,所以不同的国立小学教学内容也不同,有明显的学校特色和老师特征,一年下来从未使用过学校教材上课的老师据说不在少数。一般而言,国立小学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挑战很多比较难、深的知识,这一点普通公立小学无法望其项背。国立小学的入学往往实行考试选拔制度,门槛很高,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的国立小学因为报考的人多,即使考试合格也需要在合格者中再进行抽签,抽到者才能最终获得入学资格。比如位于东京的御茶大学附属小学,2011年的报考人数高达2961人,而最终却只录取了55人。
此外,日本国内还有大约206所文部省认定的私立小学,这些私立学校中有女子学校、文体类学校、语言类学校等,还有历史悠久的名门贵族学校。
私立小学入学也要经过选拔考试,入学难度视学校不同,一般来说难度要小于国立小学。私立小学学费也视学校、地域不同,据称,全日本最贵的私立小学位于福冈县,一年学费高达216万日元 (约合12万元人民币)。私立小学的入学没有居住地要求,上课时间各所学校也不同,但一般都比较重视教学,相对公立小学平均每年要多几十课时。除了学习时间外,不同私立小学因教育理念不同,学校教育的活动和侧重点也会不同,具有较鲜明的独自办学特色。
均衡教育就低不就高
目前在日本,大部分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的都是公立小学的教育,只有大概1%的孩子选择私立小学或国立小学。而进入初中阶段,选择私立的学生比例会多一些,达到7%。
“私立幼儿园→公立小学→私立/国立初中→私立/国立高中→名牌大学”,这是普通日本家长“望子成龙”比较常见的路径选择。但是公立小学的学生要想通过私立和国立中学的入学考试,仅仅靠在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因此,最常见的方式也和国内一样就是参加补习班。补习班在日本叫做“塾”,一般由私立大学或其他社会机构开办,与普通的中小学没有关系,很多知名品牌的塾在日本各地都有连锁机构,在电视媒体或公交车上打出的广告也非常多。日本补习班的学费普遍较高,孩子上补习班的费用成了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由于日本也是一个重视学历的社会,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上名牌大学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许多日本家长省吃俭用、拼命打工攒钱,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让孩子上补习班,而这不能不说是对日本当前公立均衡教育体系的一种无奈选择。
总体来说,日本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施行的均衡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方面是成功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实践中,日本的中小学特别是公立学校存在着较强的平均主义思想,既不让学生掉队,也不太鼓励拔尖。因为是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追求的不是几名好学生的拔尖成绩,而是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所以,老师上课就低不就高,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靠课堂根本“吃不饱”。特别是在21世纪初,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在基础教育方面全面推行“宽松化”,继续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结果短短十年之后,“宽松化教育”加“均衡教育”带来的负面后果逐步显露,日本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为此,日本教育机构不得不又开始采取一些调整措施,加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难度,可以说,当前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仍处在新的调整阶段。
(本报东京3月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