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讯 (记者 顾一琼 )在“群团改革”和“撤二建一”双重改革背景下,静安立足“新标杆、新亮点”的城区定位,于近日出台《静安区群团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完成工青妇“三定”方案编制。根据新方案,区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数在原有基础上缩减了近60%,为5、5、4个,机构编制数也缩减50%,精简到20、15、12名。同时结合静安区情,将配齐配强街镇工青妇负责人,为街镇、楼宇、园区配备群团工作者,统筹做好工青妇等群团工作。
基层一线人员在团代表中占80%以上
新方案明确鼓励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到企业、到火热的一线摸爬滚打、历练成长,同时也为基层输送了重要人力资源。下阶段,对于基层群团社工,不仅将列出“职责清单”,更要送上“资源清单”,为基层群团工作助力。同时,优化群团组织领导班子结构和代表性,领导班子按照3名专职、1名挂职和2名兼职配备。吸收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学校等领域中爱群众、知群众、懂群众,具有群众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充实组织领导班子。目前,已确定了工青妇领导班子成员的建议人选。区工青妇群团组织将结合各自的换届选举工作,明显提高群团组织常委会、全委会(执委会)、代表大会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基层一线人员在工会、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占80%以上,在全委会(执委会)委员中应占4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应占15%以上;在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占80%以上,在全委会委员中应占5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应占30%以上。
群团机关按服务对象调整“生物钟”
新方案明确将以“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为导向,转变群团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机制,使更多群众最大程度地参与群团工作的立项、实施和评价。首先,建立群团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需求调查制度,将开展需求调查作为群团组织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及机关履职尽责的必经程序。以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为重点,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估群团组织工作开展和群团干部履职情况,评价群团组织特别是领导机关工作业绩;探索委托第三方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建立群团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推动群团机关干部下基层蹲点、到窗口服务单位接待群众,群团机关和服务单位按照服务对象“生物钟”调整作息时间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依托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平台,把群团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有机加载到网络平台。探索通过网络渠道加入群团组织、参加群团活动的途径方法。
拓展“实体门店”扭转“倒金字塔”
以往,工青妇的机构设置更近似于“倒金字塔”,这次改革将致力扭转这一局面,而途径则是拓展基层的“实体门店”。团区委负责人马士威介绍,以团区委为例:社区是青年生活的主阵地,此次改革将重置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把当前青年在社区中“找不到团组织、找不到团干部”的情况扭转过来。比如,加强团的“实体门店”建设,打造触手可及的静安共青团,让青年更自然、更快乐地“遇见共青团”。目前已在7个街道率先试点“青春社区”的创建,接下来将在全区各街镇中实现全覆盖。在“青春社区”的平台上,主动改变以往团的活动“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组织会议”的“老三样”,取而代之以“微创意”的方式,把更多青年“请出家门”。通过“白天傍晚错时活动、双休日主题活动”等方式,破解“小区没有固定青年活动场所”的困局,把社区“活动室”转型成充满青春气息的“青年团聚地”;“团队养成”变身“项目认领”。加强培育“亲子类”、“运动类”“兴趣类”等一批各具特质的社区草根团队,在承接“青春社区”各类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继续推进由“青春社区”的青年团队和领袖自发成立“青年理事会”这一组织,让“青年理事会”不仅能够管好青年事,而且可以协调社区事、参与社会事,在更大的领域内发挥更大的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