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科学家“组团”为某个话题做科普,日前举行的“海上畅谈·探索未来———北斗西虹桥大讲堂”开了先河。上海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郁文贤明确表示,在即将成立的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中,北斗科普要作为重点内容来抓。
“现在北斗导航系统最重要的问题,是让消费者认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表示,我国已经成功自主研制了40纳米芯片,正在向32纳米、28纳米进军,但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卖出去,想在GPS占据90%份额的空间位置服务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除了自身品质过关外,还需像所有后进入市场的商品一样,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
为了将北斗导航的好处说清楚,曹冲认认真真地准备了40多张PPT,科普达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一看就知道,这是科普新手的习惯动作。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太多PPT就会让讲座变成照本宣科,后果很可能是让听众呼呼大睡。同一个主题,褚君浩的演讲题目是“从引力波谈到空间北斗”,从春节期间起就刷爆朋友圈的引力波切入,显示出这位科普达人的老辣之处。在“北斗科普团”团友的共同建议下,曹冲最终PPT的数量减少到了5张。
“科学家哪里总是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我们也喜欢聚在一起喝咖啡,开派对,很多影响科学进程的绝妙思想就是在咖啡桌上聊出来的。”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董大南说。回国之前,他在被世界科学传播界奉为圭臬的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了18年,在那里他知道能说会道其实是科学家需要掌握的能力。
台上的董大南可以完全脱稿讲上几个小时。在讲到北斗与海啸的话题时,他随口一问:“当海啸距离海岸100公里时,你处在50公里处的海面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引发了现场最激烈的抢答,有人说头晕,有人说颠簸,有人说风平浪静,讲座结束后还有人特意为此留下来与他探讨。董大南说,他喜欢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可以只知道地球的某一个数据,你希望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最能看出回答者的思路,激发听众思考。
和科学家单独准备某个话题的科普相比,“组团”的效果似乎更好。在郁文贤看来,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补上中国科学家的一块短板。“现在请科学家做科普已经不费劲了,科学家发自内心地认为科普是‘分内事,,当务之急是如何快速提高他们的演讲能力。”
据悉,这次活动是一个为期5天的演讲系列,话题涉及北斗的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发展历史、引力波等,演讲者中既有曾获上海科普特等奖的院士,也有拥有多年NASA工作经历的归国学者。
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