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2月18日,北京春寒料峭。上午,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各界人士上万人聚集于此,送阎老最后一程。
“人间终究留不住,天堂笑迎不老松”
“红岩上,红梅开……”肃穆的会场上空,回荡着熟悉的《红梅赞》旋律。
追悼会于上午9时开始。早春的暖阳下,上万人排着长队、噙着泪水为他送行,前来吊唁的人群顺着殡仪馆外的长廊蜿蜒几百米,手持红梅的人们面容哀戚,许多人在现场失声痛哭。还有人高举着挽联,其中一副落款为“北大荒知青”的挽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上面写着“人间终究留不住,天堂笑迎不老松”。
遗体告别仪式很朴素,灵堂正上方那身着军装侧身微笑的照片是他生前最喜欢的。阎老在鲜花簇拥中面容安详,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身上,一顶军帽庄严地放在他身边。34字的挽联概括了阎老光辉一生:“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
因为前来吊唁的人数众多,人们只能快速走上半圈作最后的告别,很多人都是红着眼眶走出来的。
生命最后一刻还关注着新剧创作
阎肃之子阎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阎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关注着空政文工团的新剧创作———“作品再多一些,再多体验些生活会更好。”这位“永不退伍的老兵”,永远将自己置身于“前线”,将86载岁月谱成一曲悠悠长歌。
阎宇回忆,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冥冥中似有感应,他曾嘱咐阎宇照顾好姐姐阎茹,“让她的两个孩子每天都要背首诗,写一幅大字”。
50多个在空政大院里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前来送阎老最后一程。《江姐》导演黄寿康之子黄小山是阎宇的“发小”,他说:“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枝红梅,在最后一拨为老爷子送行。”
在黄小山心中,阎肃是一位风趣幽默、博学且睿智的老头。“他是个老顽童,充满激情,没架子,小时候常和院里的孩子们侃大山。”当年创作《江姐》时,阎肃和黄寿康两人常在一起探讨,“为了某句台词、某场调度争个不休,但事后都觉得与对方合作愉快,数十年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连同我们小辈也都是好朋友”。
对空政大院的孩子们来说,《江姐》 是当时最为家喻户晓的艺术作品。“我们好多人都能把戏背出来。”黄小山回忆说。
阎宇说,父亲把戏剧当做生命,戏剧就是生活的“主菜”。儿子眼中的父亲一生有三大特点:一是尊重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二是非常勤奋,爱读书,活到老学到老;三是不刻意想自己,一心就是想把事情做好。“父亲人生没有遗憾,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生活。”阎宇说。
阎肃早前曾对儿子说,以后他走的时候肯定不给人添麻烦,“他就是这样,自己很怕生活中的麻烦,也怕给别人添麻烦”。
告别仪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11时左右,阎宇手捧父亲遗像走出礼堂,并向前来送别的人们表示感谢。见此情景,现场参加悼念仪式的群众齐呼“阎肃先生一路走好”。直至灵车走远,仍有近百位群众不愿离去。
(本报北京2月18日专电)